广西新闻网记者 许丹婷
初春的南宁,乍暖还寒。
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所长韦寿增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年。
3月25日,“全国模范国土资源所所长”、“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韦寿增先进事迹主题情景报告会在自治区党委礼堂举行。韦寿增生前的亲人和同事以及采访过他先进事迹的媒体记者,用真情、用泪水向邕城听众讲述了韦寿增那些平凡真挚、感人肺腑的故事。
“嗨,苍天有情天垂泪,大地有意地无声,百姓呼喊韦所长,英年早逝痛人心,国土痛失好战友,乡亲痛失好亲人。”靖西县的群众缓缓出场,叹唱壮乡独特的末伦呼唤他们尊敬的好所长——韦寿增。
听众还沉浸在末伦带来的悲痛氛围中,现场大屏幕亮起,播放介绍韦寿增生前事迹的短片,把大家的思绪带进了对韦寿增的深切缅怀之中。回望往事,在31年的短暂生命里,他用了近半的时间守护在最边远、最艰苦的边陲山区。
工作11年来,他坚守一线,苦干实干拼命干,从不因工作条件、环境艰苦而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随着韦寿增生前工作、生活的情景一一再现,台下一次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韦寿增生前的同事农碧欣第一个作报告。从2002年担任安宁乡国土所所长起,韦寿增一个人承担起耕地保护,矿山整治、地灾防治、地籍管理、土地调查、调处土地纠纷等十几项国土资源管理职能工作。一辆骑了10多年的老式摩托车和一双解放鞋,便是他巡查时的装备。在征地办工作的近4个月时间里,他所负责的图表资料,只要有改动或不够整洁的地方,他都要重新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然后再拿给群众签字按手印。600多份记录表,他比其他同志多花了300多个小时去整理,相当于40个工作日。“韦寿增总是说,我们做国土资源工作,不能让国家受损失,也不能让群众吃亏。”现场掌声雷动,大家为韦寿增感人的事迹鼓掌,更为国土资源人那“守护国家利益、守护人民利益、守护心中信仰”的价值追求而鼓掌!
韦寿增同志的先进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也感动了许多曾经去采访报道的记者。靖西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张乾霖全程参与了媒体的采访活动,他说:“我们不仅走访了韦寿增同志生前的领导、同事和家人,还深入到他的老家、他生前工作的征地现场,特别是韦寿增挂点村那些曾得到过他帮助的群众家中进行采访。走在韦寿增当年曾经指导过的果园里,看着每家每户用沼气生火做饭时那窜动着的蓝色火苗,看着村民们那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我仿佛也看到了韦寿增在村里来回奔波忙碌的身影,我更明白了为什么村民们对韦寿增是如此的思念和不舍。”
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研究员陈国栋回顾了韦寿增去世前8天那天的工作生活:3月21日早上,天刚刚泛白,韦寿增就出发上班。他骑着摩托车在颠簸不平的县乡村公路上一共跑了220公里,排查了4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爬了4公里山林小道,又丈量了一宗征地。回到家,已经是晚上8时多了。他又抱起一摞资料来到父亲的房间,靠着把材料带到父亲床前加班的这种方式,来排解父亲的孤单。“韦寿增同志是骑着他那已经用了10多年、老是在半路上时不时罢工的女式摩托车,凭着一双脚走在坑坑洼洼的乡村小道上,走在耕地保护和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的路上。而这样的工作,对他来说是常态化的。”陈国栋眼中泪光闪闪。
2010年3月29日下午3时,劳累了一天的韦寿增,趁着工作间隙靠在汽车后排座位上打了个盹。这一睡,韦寿增的眼睛就再也没有睁开。那天,和韦寿增一起工作的靖西县渠洋镇国土资源所所长农其建,讲述了这段让人痛心的往事:“我回过头去叫韦寿增,打开后排车门,连摇了他几次,他都没有反应。这时候,我看到他的脸又白又黄的,好像是生了重病的样子,我赶紧抓住他的手,他的手还暖,但是却软绵绵地垂了下来……”当时,韦寿增头下枕着的,就是一个每天都要携带的文件袋。看着这个普通的文件袋,回想起自己和韦寿增共同走过的他生命中最后8个小时,以及那些与他并肩奋战的日日夜夜,农其建哭了:“寿增兄弟,我们永远想念你!”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