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在家门口做绣球,是旧州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广西新闻网记者 刘飞锋 文/图
5月9日下午5时,太阳西斜。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东内巷刚放下锄头的居民,纷纷拿出针线,坐在家门口做绣球。巷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这道独特的风景线,几乎天天都在这个有着“绣球街”之称的小街上演。这个以绣球闻名的小街,最近因为和谐建设成果,引来了一拨又一拨记者。可当记者来到这里,想采访和谐建设的故事时,旧州街党支部书记赵大波却一脸的为难:“这里每天都很平常,有故事也是关于绣球的。”
说到绣球,兼任旧州刺绣协会会长的赵大波兴奋起来。他说,旧州街共有530户2230人,人均田地不足半亩,现在家家户户都搞刺绣,做绣球。现在,每年出产刺绣工艺品20多万件,刺绣每年可给每个居民带来2800元收入。绣球产业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今旧州的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万多人次。
做绣球与和谐建设有什么直接联系?对记者抛出的这个问题,赵大波不假思索就列出好几条:绣球给居民带来了收入,这是和谐的基石;做绣球填满了居民的农闲时间,大家一放下锄头就拿起针线,街上打牌赌博现象几近绝迹;左邻右舍坐在一起做绣球,在互相交流中融洽了邻里感情。“旧州街从六七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人人都做绣球,我们这个和谐街道可以说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赵大波说。
记者不甘心,继续“挖掘”:有没有让你特别难忘的调解纠纷的故事?赵大波苦想了一阵,笑笑说:“想不出来。”他说,他2002年担任街委会副主任时,还偶尔调解一些邻里纠纷。从2005年担任支书后,街上几乎没有发生过纠纷。街委会虽然还设有调解办公室,也设有治保主任一职,但治保主任已“失业”多年了。
赵大波还举出一些让人羡慕的现象:他家开的杂货店,自己在里屋做事,居民像逛超市一样选好所需的东西再来找他结账,从不担心被顺手牵羊;居民晚上把摩托车、电动车放在屋檐下也可以放心睡大觉,不会担心被偷;近五六年来,街上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大的治安案件;靖西至那坡的高速公路去年征用了居民五六百亩土地,却没有发生一起纠纷,建设指挥部就设在街上,一年多来居民从没与建设者发生摩擦……
支书的话能代表居民的心声吗?记者在东内巷62号门口,看着六七名居民正有说有笑地制作绣球,便上前聊了起来。李女士一边做活一边说,居民闲下来就做绣球,干活不累又能得点收入,一天做一个就得十几元钱,她家一年就可增加几千元收入,小孩读书全靠这个贴补。她说,大家坐在一起做绣球有几个好处:说说笑笑的干活有味道,不会打瞌睡;碰到技艺上的难题,可以互相帮助;邻里之间有什么疙瘩的,说出来就没事了,“这些年几乎没有听到过街坊吵架,住在这里很舒服”。
绣球带给居民李莉一家的,不仅是收入,还有成就感。她告诉记者,因为她的绣球做得好,南宁有老板固定订她的货,2007年,老板还请她到香港展示刺绣手艺;上海世博会期间,又有老板向她订了两万个绣球,她15岁的女儿张玲作为“草根传人”被老板请到中国馆做绣球。“出去开阔了视野,长了见识,把左邻右舍、家长里短那些小事都看开了”。
这或许是赵大波没有想到的绣球对和谐建设的又一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