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李沛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有什么特别之处?要说特别,由于当年行政区域的调整,这所农校虽然冠名“梧州”,但地址一直在贺州。记者近日踏进这个学校,还发现了另一个特别的现象:每个迎面走过的学生,都会冲记者喊“老师好”,大中专院校常有的师生联系不密切的情况,在这里很少见。
广西梧州农业学校创建于1956年,是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一所地级市的农校,最大的特点是接收农村子弟,培养农村种养人才。这一特性带来一个难题:农家子弟多,贫困生也就特别多。校党总支副书记陀维壮说,学校目前有4000多名学生,贫困生估计超过一半,特困生的数目也很庞大。
说起“捡剩菜吃”的故事,许多老师都印象深刻。几年前的一天,承包学校食堂的老板在食堂发现一个特别的学生,其他学生在食堂用餐后走了,这名学生就去捡剩菜吃,场面令人心酸。原来,这名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每个月只有几十元的生活费,每餐只能吃白饭。本是“在商言商”的食堂老板当即找到这位学生,让他在食堂里免费就餐一个学期。
一个学期后,该学生所在的班级、学校所有的教职工,接过了“爱心接力棒”,捐资帮扶这名学生。
为了帮助贫困生尤其是特困生,学校除了争取国家的资助政策外,还成立了一个“特困生助学基金”,款项来源于师生平时的捐款,靠着师生一点点地凑集爱心,如今捐款达到了6.8万元。该基金用于资助特困生解决吃饭问题,以及帮助家庭出现意外困难的特困生,迄今为止已经有20多名特困生受益。
后来,学校又发起了一个“一对一”的帮扶行动,让老师对口帮扶特困生。富川籍特困生李胜是受益者之一,他的父亲长期有病,没有工作,家庭非常困难。从2008年开始,当时的校长黄飞作为“一对一”的帮扶人,选择了帮扶他。
“原来是每个月200元,后来物价上涨了,黄校长将资助款增加到了300元。”李胜说,除了提供资金的资助外,平时黄校长在校园碰到他时,还会跟他谈心,询问有什么其他困难需要帮助,并鼓励他努力学习。高三最后一个学期,黄校长调离了农校,但他没有忘记自己资助的学生,依然会每个月准时将资助款打到李胜的账户。
“能够有余力帮扶学生,学校老师的收入是不是比较高?”记者发出疑问。陀维壮回答说:“普通老师的工资每月就2000来元,主要是学校长期营造的帮扶气氛浓厚,师生的感情很好。”
这是可以得到印证的:走在该校校园内,碰到一个个对你笑脸相迎,谦虚问好的学生,你会感觉到内心泛起丝丝的温暖,而这种和谐的感觉,是学校多年来师生帮扶积累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