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伍永志

行走在大石山区的赶马人。广西新闻网记者 伍永志摄
在广西的大石山区,活跃着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以马为生,行走在不通公路的山区,靠运输各类物质养家糊口。他们就是现代的赶马人。
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也有一群以马为生的赶马人。赶马人的马,其实是马骡,为公驴和母马杂交所生,不仅力大无比,而且吃苦耐劳。赶马的人都喜欢、更习惯称它们为“马”。
9月1日凌晨5时30分,记者在黎明前赶往大化县七百弄乡戈从村时,在半路上遇到了一位赶马人。7时许,在记者到达戈从村后,见到数名赶马人也先后来到该村。
赶马的人在每匹马的马背上都安放了一个特殊的铁架子。这个架子搭在马背上,两边都往外凸出。
在村口的一小仓库门口,赶马人韦先生在同伴牵住马儿并站稳后,双手用力抱住一包水泥搭在一侧的马架上,并用塑胶绳捆牢。如法炮制,三匹马儿各自驮了两包水泥。
“走了!”韦先生右手拽着马绳,左手摸下马的脸说。在往山路行进的路上,韦先生在马儿的身后吆喝着。
穿着凉鞋的韦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这次是给一村民驮运建房要用的水泥,这趟活要走2.5公里的山路,每包水泥收15元,一天可走10多个来回,赚300元左右,“山路不平,不好走,你看马驮着水泥在上坡时,都喘着粗气,马脚踩在石块上也打滑。”
韦先生说,这匹价值7000多元的马,他已经赶了三年多,“活少的时候个人独自揽下,活多时就和其他赶马的打声招呼,大家一起赶马。”
地处云贵高原余脉的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突峰兀石,悬崖峭壁,层峦叠嶂,连绵起伏。七百弄乡251平方公里面积的山峦叠嶂中,海拔800-1000米的高峰有5000多座,深洼地1326个,洼地一般深100多米,最深的300多米。古朴的瑶族山寨、木屋,星罗棋布,散居于324个深洼地中。
这几年,大化县通过基层设施大会战,基本实现了所有乡镇通柏油路,行政村通等级路、较大的屯级公路。
七百弄乡很大一部分村屯也都通了公路,但一些深山弄底的村屯还尚未修建公路,村民们建房所需的水泥、钢筋等物质,就需要靠赶马人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