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多有职业病
把盐全部挑进盐仓,已差不多到晚上10时。记者一边干活,一边跟工人们聊天。
“天气好的时候,凌晨3时就要起床收盐,一直收到早上七八时。几个小时下来都是体力活。”5班的晒盐师傅周怀梅是这个班唯一的女工,也是盐场第一个女师傅。1996年她就来到盐场工作,如今才35岁的她已经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有一条几厘米长的手术疤痕,“长期担盐进仓、背盐装车,久而久之腰椎就有毛病了,2001年做过一次手术”。五工区范主任有20多年工龄,腰椎问题也比较严重。可是最近有一个班的晒盐师傅走了,他不得不下田顶班。
20日上午8时,记者才得知,当日凌晨3时多,又下起了大雨,周怀梅和盐场的其他晒盐师傅连夜下盐田,将卤水抽进卤水缸,一直忙到凌晨5时多才回家休息。“这些卤水盐度快接近出盐浓度了,如果被雨水冲淡,就要延后产盐时间。”
9时开始,记者又跟随周怀梅和其他5名工人来到盐田,进行盐田清理维修、用波米表测试盐度、提水等工作。据了解,盐田周围有近10公里的大堤把海水隔开,涨潮时海水涌进蓄水池。从海水到析出盐,要经过好几个阶段,流经几块田,而每一块田都有坡度。当海水进入第一级田时只有1波米度(海水含盐的浓度),经过一天的曝晒后,卤水达到5波米度,此时就要把卤水放进下一级田。如此逐级曝晒,每晒一天就把卤水放到下一级田。几天后,卤水进入最后盐田,卤水达到25波米度就会析出盐。
留下来的多是“盐二代”
竹林盐场唐副场长表示,目前在盐场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盐二代”或“盐三代”,“父辈干这行,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这种活。现在,愿意留在盐场的也不多了。”
女工委主任陈国丽说,目前盐场的主力还是70后,“2002年,我们招了200人,现在剩下不到60人。80后能留下来的很少了,吃不了这个苦,说是在外面随便找份工作也比晒盐轻松,工资更高”。
据盐场办公室彭主任介绍,盐场花名册上有800多名晒盐工,但实际干活的只有400多人,“工作辛苦但收入不高导致很多骨干流失,有300多人已经停薪留职。晒盐师傅很关键,监控和测试盐度,观看天气,决定提水时间,但现在熟练的都走得差不多了”。
| 上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