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艺术团的演员在排演文艺节目。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
在田阳布洛陀文化广场上演的文艺晚会。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
热情参与的观众 。广西新闻网记者 杨郑宝摄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大剑 杨子江 杨郑宝
借着一盏节能灯微弱的白光,一群头戴钢盔、脖子缠着毛巾、穿着工人制服模样的人在一处街道社区的空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舞者中有男有女,一名长者在控制音响的简易搭台前盘腿而坐,微笑着注视着他们。这是百色田阳县一个名为常青艺术团的演员在排演文艺节目。常青艺术团的演员们是田阳百姓的“熟脸”,每天晚上紧张的排演节目,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每日“必修课”。
白天种番茄晚上唱大戏,幸福新农民和谐新农村,这是田阳县生动的写照。近年来,中国著名的“芒果之乡”百色田阳县,在打造“文化名县”战略的指引下,以“乡村文艺队”为着力点,通过“春之歌、夏之声、秋之乐、冬之韵”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平台,提升了全县广大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社会面貌、老百姓的精神风貌等呈现出积极向上,共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成果的喜人景象。
乡村文化城乡流行 百姓大众喜闻乐见
9月20日晚,记者在田阳县田州镇一居民社区看到,常青艺术团的演员在排演《快乐的农民工》,现场导演、编剧、音响控制、灯光师一应俱全,排演设备和道具简约而不简单。
文艺团负责人介绍说,艺术团演员们自编自排,自导自演的节目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这些节目从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出发,富有浓郁的壮族特色。例如,壮话快板、相声、小品、庆祝丰收喜悦的舞蹈、歌曲连连唱等。这些节目歌颂党的惠农政策,赞美家乡新变化,演绎农家新生活,生活气息浓厚,符合农民口味,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在乡村文化流行了,(艺术团)每次演出,场场爆满。”文艺团负责人介绍说。
参加这样的演出,是否得到丰厚的报酬?艺术团的演员们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原来,他们参加艺术团的排练和演出,完全是出于自身的爱好和对文艺事业的热爱,不仅没有报酬可言,有时候还要倒贴车旅费。即使这样,仍然有大量文艺爱好者前赴后继,乐此不疲地投入到各种演出工作中。
田阳县文体局副局长黄延琪说,文艺队的这些演员来自城乡各行各业,是地地道道的业余演员,演员们有的是个体户,有的是农民,有的是社区文化中心户,有的是退休人员,还有的是干部职工。他们白天上班、做生意、忙于农事生产,晚上则自觉集中在一起排练或者演出。目前,田阳全县还有100余个类似常青艺术团的民间文艺团体活跃在城乡各个舞台上。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