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林涌泉 实习生 莫郁梅 董立国 覃侣 黄芳 莫威源
十月的“朱槿花”激情绽放,精彩的博览会常办常新——伴随着金秋的脚步,中外宾朋在绿城南宁一起分享了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每一朵浪花,领略了广西壮乡人民的张张笑脸。10月26日,当博览会只剩下最后1天,博览会这一大舞台如期向公众开放!
上午9时,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外围已是人山人海,各个通道入口排起了长队,周围的马路上汽车排成了长龙。微凉的天气挡不住人们的热情,东盟友人、壮乡民众汇聚于此,要亲眼目睹本届博览会的盛大场面。秉承了前七届博览会成功经验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当天迎来了约9万名热情前来一睹博览会风采的中外观众。
博览会客商咸集
地球村江海欢腾
九州握手东盟,博览会客商咸集;八桂关情世界,地球村江海欢腾。
每年博览会,都会遇到不少祖孙三代“倾巢出动”的“家族参观团”前来参观。今年记者更是遇见了一个“国际大家族”——李大爷一家带着他们可爱的混血儿外孙和来自加拿大的“洋女婿”开心地逛展会。李大爷笑呵呵地说:“今年是陪着我们外国女婿来逛展会的。我的这个洋女婿在国外也是做贸易的,正好借这个机会来看看博览会,看能不能发掘些好东西回去卖卖。”
“来,同学们在这里集合,咱们合个影留念!”“咔嚓”一声,一群学生的笑脸在“朱槿花”下定格。这60名大学生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分校。带队老师杨靖告诉记者,他们是会展策划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天早上6时就从北海出发前来赶会。学校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让他们借此机会进一步了解东盟10国,尤其是有关民风民俗、旅游业和会展业等情况。“今天真是太Happy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收获多多!”杨雪同学兴奋地说。
在新加坡商品展区,82岁的张老先生和73岁的郑老奶奶相携而来。郑老奶奶来自印度尼西亚,上世纪60年代来中国读书,之后一直留在中国工作,并与来自马来西亚的张老先生相识并喜结良缘。老奶奶觉得中国几十年来发展很快,博览会越办越好。“刚才我在那边碰到来自印尼的游客,就帮忙做起翻译来。我会讲中文,朋友们曾鼓励我来这边帮忙——做义工!”
在菲律宾商品馆,来自广西师范学院的大三同学文静正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游客和商家之间做翻译。文静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三次参加博览会。今年负责帮助菲律宾参展商做口语翻译,2009年想要感受国际化气氛的文静首次在博览会上帮助中国东北的参展商销售商品;2010年文静以志愿者的身份再度来到博览会,主要负责递送文件、消息问询等工作。由于能够说一口流畅的英语,她还帮助路人指路带路,每天起早贪黑,但“我志愿,我快乐”。“通过这些实践,锻炼了自己应对不同外国人的能力,提高了英语口语水平,感谢博览会!”文静表示。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