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杜蔚涛
阅读提示:
刚刚结束的第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金融合作成为重要话题,作为博览会系列高层次论坛之一的第三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比往届更加务实,更加注重服务性。论坛围绕区域内货币结算、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调控、金融财政合作与发展等问题,通过金融高层沟通,推动双方达成深入共识。论坛期间举行的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如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走出去”交流洽谈会、企业股权(债券)投融资交易会、投融资项目对接会等等,更是强化了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
不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东盟企业“走进来”,都离不开金融与财务支持。实体经济如何借助金融服务和金融市场得到发展?货币如何结算?企业如何融资、上市?如何获得政策与服务支撑?资本市场如何调控?这一系列必须务实的问题都有待逐一破解。在第三届中国-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领袖论坛上,多位专家就有关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人民币国际化:
“势在必行,势在快行”
观点:人民币国际化首先应该是区域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迈出关键一步。应该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逐渐向储备货币方向转变。
人民币走向国际的呼声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但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迟迟没有到来。本次论坛,人民币的国际化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有专家用“势在必行,势在快行”来形容人民币国际化之迫切。
大多数专家均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是区域化,让人民币在境外循环,最终实现国际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正是人民币国际化征程中的关键性一步。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行长李礼辉说,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在区域内目前接受程度比较高,不断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流通规模,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避免汇率损失,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东盟地区作为中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首批境外试点地区,应该继续鼓励和支持人民币在区域贸易中的跨境使用,构建人民币跨境流动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渠道,丰富跨境融资和投资产品,对区域内的贸易投入提供完善、安全、快捷的跨境金融服务支持。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也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应该从东盟开始,即:从周边化、区域化,然后到国际化。从功能上来讲,则应从结算货币到投资货币,逐渐向储备货币方向转变。
包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认为,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合作而言,区域内的金融市场相互开放、金融合作还是相对落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大趋势,包括包商银行在内的许多金融机构都看到了其中的机遇,愿意参与进来。
“15年、20年以后,人民币、欧元、美元绝对是三足鼎立的局面,这对全球的货币制度是比较稳定的格局。”华而诚同时认为,无论是人民币的可兑换,还是汇率市场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求是《小康》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舒富民表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目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停留在一个很低级的阶段,必须采取分步实施,小步快跑的战略,尽快推行。
那么,如何尽快推行人民币国际化?
舒富民认为首先国家层面要积极、主动、全面、细致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其次,要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放松外汇管理。中国现在有近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我国的外汇储备采取的是严格的管制政策,所有出口企业的外汇基本上由专门机构统一管理收购,外汇只能在经营项目下自由兑换,不仅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很大障碍,也给居民对外投资、贸易、消费带来很大障碍。
为此,舒富民提出,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则应该扩大居民自由兑换的额度,藏汇于民,这样既可减少通胀,又可让中国人“走出去”更好地投资、贸易和消费。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