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张冠年 本报通讯员 覃映霞
只要不是下雨天,梧州市潘塘公园、一中花圃、怡景小游园等处总是粤韵悠扬。登场的虽然都是由粤曲爱好者组成的业余曲艺队,但唱、念、做、打有板有眼,让聚集的听众如痴如醉。
像这样由粤曲爱好者组成的曲艺队,在梧州市蝶山区有十多支,人员有两三百人。同时,在蝶山区的社区、农村,还有二十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把丰富的精神食粮送给群众。
蝶山区的群众文化品牌,来自于该城区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近年来,该区先后投入530多万元,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在农村,该区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纽带,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推进龙湖镇、夏郢镇两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建成了活动面积390平方米的夏郢综合文化站,以及活动面积350平方米的龙湖综合文化站;另一方面,抓好农家书屋建设,构筑知识型新农村,今年该区累计完成富新社区、旺步村、塘源村等9个农家书屋的建设,共为各个书屋配备了价值3万多元的设施,以及近2万册图书,并给每个行政村配备价值近万元的投影器材、音响及文化读物、影碟,推动了村级文娱活动的常态化。
在社区,蝶山区通过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精心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连续16年举办具有蝶山文化传统的“蝶山风采”贺新春活动,连续5年举办社区居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在展现新时期蝶山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
在机关,蝶山区通过组织引导和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文艺部门的党员,以及老干部、老文艺工作者、老教师、大学生村官等,组成多支“文化义工”队伍,参与基层公共文化工作。对于“文化义工队伍”,蝶山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断补充新鲜血液的办法,使基层公共文化队伍有了“活水源头”,实现“义工经常有活动开展,基层经常有好戏上演”,从而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文化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