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每逢佳节倍思亲,年关越来越近,似乎可以感觉到,满街都是归心似箭的人们,那么,过年了,广西各地基层有啥新景象、新变化?
为充分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成就,生动展示基层群众的幸福生活,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转型跨越发展的信心,本报今日起至2月10日春节期间,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
本报记者将深入社区、农户、企业、工地等生产一线、服务窗口,选取普通群众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挖掘节日期间坚守岗位的动人场景,用笔记录下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节日的喜庆活动。

潘秀兰坐在客厅里绣十字绣
广西新闻网见习记者 梁园 文/图
“10年间,搬了4次家,我都搬怕了。”说话的是潘秀兰。而说话时,她却闲情逸致地绣着十字绣。
现在的她这么悠闲安定,她不需要再搬家了吗?她和房子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这还得从10年前说起。
2002年,学业有成的潘秀兰带着一世为师的梦想来到南宁市良庆区南晓中心学校。刚走出象牙塔的她站在一排瓦房前愣住了。破旧的外墙让人想到危旧房这三个字,瓦房门口堆放有几个鸡笼,里面还养着鸡。“我以后就要在这看起来像是杂物房的地方居住了。”潘秀兰想到这,心里不免有点失落。“乡镇教师住房太紧张,先委屈一下吧。”学校领导无奈地说。
一张床,一套桌椅,一个衣柜便成了潘秀兰的第一个“家”。
住瓦房最怕的就是刮风下雨,“外面一刮风,里面下沙尘;外面一下雨,里面变水帘洞。”潘秀兰如此描述。于是,塑料薄膜、报纸、脸盆和桶就成了潘秀兰打“家庭保卫战”的武器。塑料薄膜是铺在蚊帐顶的,否则沙尘一下来,整铺床都是灰;报纸拿来盖桌椅,盆桶便是接水的。
幸好,并不是每天都刮风下雨。但是每天都得洗澡啊。
“澡房是共用的,洗澡得排队。”潘秀兰说。澡房很简陋,门是用一块块的木板钉成的,封不紧,转动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我最怕冬天洗澡了,感觉风从四面八方灌进来。”
能在一间不会进风的澡房洗上一个暖暖的热水澡,成了潘秀兰最迫切的愿望。
后来,潘秀兰为了方便照顾父亲便接来一起同住,便在镇上租了一套两房的套间。
2006年,潘秀兰结婚了。她和丈夫、父亲依然是租房过日子,“女儿都两三岁了,我们还没有自己的家。”潘秀兰说。
2011年,对于潘秀兰来说是个好年。她第一次搞起了搬新家的仪式,第一次在新家过春节。
潘秀兰的这个家是学校建起的教师周转房。一栋崭新的五层楼房,结束了学校20位老师无房的日子。
“20户老师约好了同一天一起入新房,一起放炮,一起欢聚,太热闹,太高兴了。”潘秀兰说起时,好像刚住新家的那一幕刚刚发生一样,“后来我们还一起请全校的老师们搓了一顿。”
一套近50平方米的房子,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基本的都装修好了。“挺好的,这有家的感觉,让我觉得很踏实。”潘秀兰笑着说,“工作累了,只要一回到家,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出门又干劲十足。”
潘秀兰最近学起了十字绣,“我现在绣的是‘家和万事兴’,挂在客厅里,肯定很漂亮。”潘秀兰边绣边说,满脸的笑意。
“教学质量主要在于老师。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可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让老师们能更安心更好地投入教学。”良庆区教育局局长彭华福如是说。
从2010年开始,良庆区就进行教师周转房建设。目前,良庆区共建了140套教师周转房。“良庆区共需建教师周转房513套,还需要建373套。”彭华福说。
2012年,良庆区已经做好了计划。
彭华福手里正拿着两张计划表,上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年,良庆区计划投入918万元建设中小学教师周转公共租赁住房102套;建设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28套,覆盖7个乡,包括4所小学和3所中学,可解决256位教师的居住问题。“这128套每套35平方米,还能为每位老师配套2500元的住房设施。”彭华福说。
记者手记
5日的南宁,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天空还飘着雨。
记者冒着严寒赶了60公里的路,在潘秀兰家里看到她的老父亲正安心地躺在床上休息的那一刻,心里却暖暖的。小小的一间教师周转房能让一名老人安度晚年,能让一名教师心里踏实更尽心工作,能让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度佳节,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感到幸福呢?
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聊到住瓦房的艰苦,还是聊起几次搬家的琐碎和劳累,潘秀兰脸上都挂着笑。或许这些苦都过去了,或许是她对生活一直有希望。
学校第一次安排教师周转房名额时,她排名第17位赶上了。如果这次没排上呢?“总会有的。”潘秀兰这样相信。
她是应该相信的。看着彭华福手里的计划表,很多老师也将会像潘秀兰一样有房住,住得起,住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