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佘鸿雁 唐湘屏 实习生 赵金菊
近日,南宁市再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并首次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一个城市让市民满不满意,除了这两个称号,若用一个更直观的词来衡量,那就是市民的幸福感。今年广西两会期间开设的“群众之声直通车”的最后一期话题里,市民畅谈生活、工作在南宁的感受与期待,代表则认为南宁的发展与建设要有自己的标杆。
“造绿护绿”的喜悦与呼吁
小黄:绿化工人,感受着身在“绿城”的自豪,也期待着市民的护绿意识更强
“绿城”是戴在南宁市民头上的荣誉。南宁越来越绿,越来越美,作为一名绿化工人,小黄也为自己能给南宁添绿而感到自豪。
她说南宁市民的爱绿护绿意识越来越强,但一些地方还是有欠缺。例如,在一些路段,经常会有市民贪图方便,从路中间的绿化带穿过马路,久而久之,绿化带里就黄土裸露,每年她们都得花大力气进行补种;周末、长假、节日期间,不少市民经常在草地上休闲游乐,破坏草皮不说,很多人将垃圾也留在了草地上,“尤其是每年中秋节,在草地上赏月的市民非常多,我们第二天得凌晨出动去草地上捡垃圾”。此外,一些餐馆将一些泔水或垃圾倒在附近的公共绿地上,引来不少老鼠在这里找食安家,绿化工人们还得多一个堵老鼠洞的“兼职”工作。她希望,市民能更多地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南宁的绿地,让大家所居住的环境更美更舒适。
“交通阵痛期”的烦心与理解
谢女士:家住南宁市西乡塘广西大学附近,在东葛路某单位上班
南宁的“绿”是最让谢女士愉悦的地方,但若要说到这个城市让她烦心的事,那就是她明显感觉自去年以来,交通拥堵了很多。上下班单程花上一个多小时是常事,所以她经常坐到北大客运站附近就下车步行。她说,坐在公交车上,每天都听到周围不同的乘客对着手机喊话:“塞车,我还在车上,还要一会才能到!”
她认为,与南宁市的城市规模、发展相比,交通问题严重了些。不过谢女士也理解,这些也都是南宁市正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带来的“阵痛”,不经历“阵痛期”,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缓解。
“双城生活”的感受与建议
李先生:青年企业家,住在南宁市区,工作在隆安某产业园区
李先生的状态很像在许多大城市里的人一样:工作在市中心,生活在郊区。不同的是,他是反过来,生活在市区、工作在郊县。上高速到抵达隆安厂区的时间是半个多小时,只要在市内交通不堵,李先生觉得这样的生活、工作状态还是不错的。
李先生希望产业园区及周边的各种建设能更完善些。“当南宁向着大城市的规模发展时,可以考虑划分周边的功能区,发展卫星城,缓解过于集中的压力。比如把工业等转向周边半小时经济圈内,这样物流车辆可以减少,同时可以催生周边生活功能区等建设,用5~10年转移市中心流动人口数量,环境压力、治安压力、公共交通压力很多方面都可以缓解。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