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韦炳旺 记者 贝为超
“一天轻松挣到10多元!”正月初四,都安瑶族自治县东庙乡弄工村板二屯蓝芳文家里,他的老母亲一边看电视,一边编织工艺品,享受另外一种春节喜悦。
记者走家串户发现,该屯60多户户户搞编织。据统计,都安19家编织公司在春节前共获国外编织品订单金额达4000多万元。县经贸局局长王勇告诉记者,拿到这么大的订单后,春节期间全县约有10万农民在为这些订单在忙碌呢。
春节,正是欧美国家需求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的旺盛时节。早已谙熟市场的都安群众,聚在家中编织工艺品,用特殊方式欢度春节。地苏乡丹阳村二劳屯蓝诚家院子里,男男女女围坐一起有说有笑,手中藤条上下翻飞。地苏乡是都安竹藤草芒编织工艺品发展最成功的乡镇之一,竹藤草芒编织加工成了丹阳村的“四季活”。村党支部书记苏相校说:“再过两个多月,村里男女老少聚在一起编织,赶做今年春季广州交易会的‘样品’,那场景才叫壮观呢!”
“你拉回来的是多少编织原料?”记者在村口碰见69岁的蓝大爷。他笑答:“这些金线藤一车约1000公斤,我每天负责从地苏街老板那里运回来,然后又将编织好的工艺品送到编织公司。”蓝大爷的二儿子蓝标前接过话:“老人闲不住,挣钱比我还多呢。”
“原料不是自己种植或到山上去收割吗?为什么去街上老板那儿拉?”记者疑惑了。丹阳村小伙子蓝诚停下手中的编织活,领着记者到地苏乡街上见识一番。所到之处,只见沿街门面人们正忙着将编织原料过秤、装车、运送。中年妇女黄卫林说,为保护本地生态环境,她连续9年到国外采购编织原料,源源不断地供家家户户编织加工。
原来是“两头在外”型产业——群众编织好工艺品后,由编织协会上门收购送给编织公司,再分类装箱按订单发货到欧美、日本等国外市场销售。都安藤王编织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莫家丰告诉记者:“去年农历腊月廿八,公司就接到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发来价值600多万元的编织品订单,按照合同,春节一过要发货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