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唐群峰
春节前刚刚获得700万元抵押贷款用于新建厂房,40岁的浙江商人石正伟这个春节在玉林过得相当愉悦。
石正伟是玉林市福绵区一家制线厂的老板。2月1日,他告诉记者,计划用这笔贷款购买地皮、新建厂房、添置长40米的新生产线。
窗外远处依稀响起的几声鞭炮,提示着春节还未远去。这是这位浙江商人在玉林度过的第10个春节。回忆起在玉林的创业历程,石正伟感慨万千:“没有本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我走不到今天。”
2002年来玉林创业之前,石正伟还是一家企业的业务员,到处推销缝纫机。来到福绵后,他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商机:当地服装加工业颇具规模,却没有制线厂。
揣着东拼西凑从老家筹来的数十万资金,石正伟孤身来到玉林。在行多年,沿海制线技术的引进移植轻车熟路,但地皮、厂房、机器等所需资金缺口大,石正伟只好向当地政府求助。
福绵管理区政府认真审核了他的创业计划、技术实力,同时考虑到制线厂对完善本地服装产业链的意义,决定对其进行重点扶持。不仅在地皮价格上给予优惠,还协调当地农村信用联社给予了一笔初始贷款。与此同时,各相关部门在税务、手续办理等环节上都给予其最优惠的政策与最大的便利。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制线厂机器终于开始运转。伴随本地服装业的蓬勃发展,制线厂的业务迅速起飞。
“此后,企业每一次规模扩张所需的资金都能顺利从本地金融机构融资。贷款金额也逐渐扩大,从数十万到一百万,再到数百万。”石正伟说,“每一次都是雪中送炭”。
一家重要的产业企业就这样在当地的温暖关怀下逐步发展起来。如今,石正伟的瑞利制线厂已是广西最大的制线企业,总资产数千万元。石正伟把家安在了玉林,娶了一个漂亮的玉林姑娘,还拥有了一个女儿。
“玉林真是个创业的好地方!也是个安居的好地方!”他笑呵呵地说,“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