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姚琳 通讯员 覃显杰
18年前,他从繁华的大城市来到偏远的贫困县,致力科技扶贫;18年后,他在异乡的热土上默默奉献,成就了不一般的事业和人生。
他叫曾馥平,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百姓亲切地称为“真扶贫”。
选择改变命运
1987年,曾馥平从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工作。
1994年,已是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常务副站长的曾馥平,被选派到广西环江从事科技扶贫工作。
当年7月,他来到环江木论乡顶吉村调研,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这里四面环山,粮食种在石缝里,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百姓喝的是表面泛着黄绿色的污渍水,吃的是稀稀的玉米糊,住的是四面透风的茅草棚,一些五六岁的孩子甚至还光着屁股。
几天的所见所闻,令曾馥平感到心酸,更让他感到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沉甸甸的责任,他下定决心:我要为山里的百姓做点事。
曾馥平回到长沙,迅速交接完工作,只身来到环江,开始了他的“扶贫之旅”。
“扶贫不只是送衣送米”
曾馥平初到环江时,广西的异地搬迁扶贫工作刚刚启动,无经验可循。于是,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治区科技厅、扶贫办和环江县政府共同牵手,在距离环江县城3公里的思恩镇肯福区建立一个异地科技扶贫示范区,为日后开展大规模异地搬迁扶贫积累经验。曾馥平主动请缨,任项目负责人。
作为农业科技专家,曾馥平认识到,真正的扶贫不是“天冷送棉被,过年送大米”,根本目的是要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走出一条科学的产业发展之路。
万事开头难。为做好示范区的建设、发展规划,曾馥平和同事们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4000多亩的示范区都是荒山野岭,人迹罕至,长满荆棘杂草,每次上山都要带着镰刀斧头开路。一次,曾馥平与同事进入杂草丛生的山地进行实地考察时,不小心摔伤,需住院治疗。此时正是工作最关键时期,一旦耽搁,示范区的生产规划就会拖后,移民的生产生活就会受到影响。第二天,曾馥平带伤继续上山,一干就是一个多月。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留下了后遗症,每逢天气变化就会隐隐作痛。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1996年9月,环江上南、下南等乡镇的513名移民顺利地搬进了肯福示范区。
为了让移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曾馥平和同事们大胆组建环江科环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示范区的基本建设及经营、开发管理。公司将土地分配到户,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地膜等农用物资。公司运作全部以贷款的方式运行,不搞无偿救济式扶贫,力求做好“造血”前准备。为解除移民后顾之忧,公司从土地开垦到种苗供应、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等,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真正做好“造血”工作。
实践证明,实验区的路子走对了。在不到两年里,示范区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20元,实现了解决温饱的目标。到1998年底,示范区3700亩土地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以水果、甘蔗、蔬菜等拳头产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如今的肯福示范区,80%的农户住上楼房,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95%的农户建了沼气池,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48元,高于环江的平均水平。
曾馥平和同事们探索的“科研机构+公司+基地+产业”的扶贫模式,不仅给环江带来了“生态扶贫”的新理念,而且为环江实施“6万环境移民”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借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民研究专家誉为“肯福模式”,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赏。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