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恭城“现代愚公”李春明开创“石山桃园”新路

一树带来众山春

1993年春天,李春明一共种了5亩红花桃。1995年夏天就收成了,桃子又大又甜,一上市就卖出了1.6~2元/公斤的好价钱,每亩收入在1000元以上。

李春明的成功鼓舞了全村人。当时说他“穷疯了”的老人,见到他就竖起大拇指:“这事你办成了,还是你聪明。”村民们等不及了,纷纷上山开荒、撬石挖坑,甚至连70多岁的老人都上山去了。大家都知道,种桃要赶季节,晚了又得等明年了。

他们照着李春明的做法,用钢钎、踏犁把乱石撬出来,或将大块的石头打碎搬走,从别处挑来泥土或农家肥填进树坑里。李春明回忆说,为了保证树坑距离,有时一个坑要撬开近1吨的石头。他们村撬起的大石如果垒成1米高的墙,有5公里多的长度。

在李春明带领下,几年来,当地村民用最简单的工具开山,种下1400多亩桃树,户均达到40多亩,把荒山石岭变成了连片桃林。

种桃也要讲技术。李春明把自己积累的实践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乡亲们,还组织村民参加县、乡的培训班,学习桃树和李树的种植技术,

村民邹存斌家种有8亩桃树,由于不懂技术,年产量不到1.5万公斤,不及别家的一半。李春明告诉他如何育苗、怎么管理,还现场指导:挂果多了并不是好事,要适当地摘掉一些;要摘朝上的果,留下朝下的果;无用的枝要剪掉……经他指点的果园当年产量达2.5万多公斤,邹存斌也成了种植大户。

邹先明初中毕业时,父亲年纪大了,果树就由他来管理,由于年轻没经验,果园收成很差。李春明指点他:品种不能单一,早熟、中熟、晚熟的各种一些;不单种桃、也要种李。几年的言传身教使邹先明快速成长为种桃老手,不仅家里盖起了3层楼房,还娶了富裕乡镇的女孩做老婆。

“只有大家富了,才是真正的好。”在李春明的带领下,2011年全屯桃李总产量达65万公斤,人均有果5000公斤,仅水果一项人均收入就达6000多元。李春明算了一笔账:种桃16年,桃子为这个只有34户人家的村屯带来了1300万元的纯收入。

修路建房搞旅游  

桃子丰收了,如何挑下山又成了难题。当时果园到屯有一条长3公里的石阶路,是当地人祖祖辈辈下山的主要通道,荆棘丛丛、乱石密布,即使是青壮男子,一天也挑不下百来公斤的果,每家都有1万公斤以上,只好把嫁出去的女儿和女婿喊回来帮忙。

李春明认为,如果不修路,全村辛苦多年的成果就会付诸东流,于是带头提议集资修路。“先按人口每人20元集资,钱不多,村民能接受,用完了再集”。1997年,全屯人用了一个冬天来修路,共集资5次,村里140多名男女老少齐上阵。1997年6月18日是桃李采摘第一天,当第一辆满载桃子的卡车从山上开到屯里时,村民们都燃起鞭炮庆贺。

大家口袋里有钱了,李春明又开始谋划建新村。1998年在他的提议下,村民将老房子全部拆掉,按统一规划建房。如今全村34户全部住上了小洋楼,还修了排污沟、公厕、垃圾池、沼气池等。

4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该村时,看到广场、凉亭、草坪、健身区、幼儿园、敬老院应有尽有,街道十分干净。站在大岭山上俯瞰,眼中是一幅秀美村居图:宽敞的村道两边,绿树掩映楼房,山上桃树青果累累。

当然,最养眼的还是每年春天桃花开时。从2003年开始,大岭山每年都举行桃花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停放的自驾车有时绵延5公里。

李春明说,桃花节成了该村另一项主要收入。村里家家是饭店、户户摆小摊。游客来这里看桃花、吃土鸡、买土特产。以李春明家为例,今年桃花节期间,他家接待客人20多桌,收入5000多元。收入最多的是李春冬家,20天赚了3万多元。

鉴于李春明为当地石漠化治理、带领村民致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经过网友长达1年多的投票,环保等多个部门将2010年度“广西十大绿色人物”的称号授予了他。前不久,他从南宁领回了这块用辛勤和汗水换来的牌匾。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