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特派记者 骆万丽 玉智威
阅读提示
他是英国当地最年轻的侨领,而立之年已经在华人社区以及英国政界赢得声望;
他立志于推广中国文化、搭建中英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曾受到过5任首相的接见;
他是英国皇室特聘的奥运艺术项目华人大使,传播奥运精神、推广奥运理念;
他还是地地道道的广西人,闯荡海外多年,始终不忘故土,心系广西。
伦敦奥运期间,我们在英国走访了这位年仅30岁的青年才俊——贝学贤。
“真正的朋友是对对方文化的认同”
贝学贤很忙,这一点你从他名片上那串长长的头衔就可以感知一二:英国华夏文化协会会长、中英友好城市联盟主席、英国奥运艺术项目大使、英国华夏文教基金会会长、英国广西同乡总会主席、英国广西总商会会长。虽然每天的工作都排得密不透风,但贝学贤始终觉得其实千丝万缕背后离不开的是文化交流的本源。“对我来说,我最期望的是能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使者。”
1982年出生的贝学贤是广西桂平人。1999年抱着想开阔一下眼界的想法,17岁的贝学贤只身来到英国布莱顿大学学习。生性开朗、思维缜密、社会活动能力强,这些都让贝学贤很快在学生中崭露头角,2002年他成为了该校建立以来第一位中国籍学生会主席。
学生干部的经历增强了贝学贤的能力和信心,但在与英国主流社会不断深入的接触中,贝学贤也意识到,尽管中英之间经贸往来日渐频繁,但很多英国人对中国还有很多偏见:“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光靠经济往来是远远不够的,利益交换的双方只能算是合作伙伴,要真正成为朋友,必须是从内心里对文化的认同。”
2005年,研究生毕业的贝学贤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四处奔波寻找工作,他觉得或许自己能为中英文化交流做点什么。当时,北京奥运将举办,伦敦申办奥运刚刚成功,贝学贤敏感地觉得中英之间因为奥运或许能产生更多的话题。而巧合的是,那时两国在此方面只有官方的往来,缺乏民间的互动。“当时就产生了建立一个中英之间文化交流民间组织的想法。”贝学贤说。
2005年的英国,各种各样的民间社团已有200多个,但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只有20多家,而且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注册的散兵游勇,这个领域的空白更加坚定了贝学贤的决心。
创业是需要资本的,但对于当时只是一个穷学生的贝学贤来说,除了几年学生干部经历积累下来的人脉和经验外,他一无所有。当时远在中国的姑姑出于对侄子梦想的鼓励给他邮来了1000英镑。“1000英镑能做什么,也就是给他玩玩,没当真。”回想当年,姑姑说。
1000英镑对于成立一个社团来说确实是杯水车薪。但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的英国在社团组织方面已经有了规范的操作和管理方式。政府和企业都能为社团组织提供资金支持,当然前提是你的理念必须得到他的认可和赞同。于是,贝学贤用1000英镑作为邮费给各政府主管部门、慈善机构、企业写了50多封信,用贝学贤的话来说是“遍地撒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也许是感动于贝学贤的诚意,也许是对加强中英文化交流的一种认同,贝学贤很快得到了英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回信,愿意为他的设想提供资金。“收到回信时,内心真的非常的激动,第一次觉得我的梦想是可以起飞的。”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