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看边疆]传承与发展并重 靖西打造边陲壮族文化名城

壮族末伦《报春的哭声》剧照。 资料图片。



壮族提线木偶。



壮族干各舞的道具。

打造精品 让壮族文艺走向全国

   靖西人爱唱戏,爱唱山歌。 戏曲、山歌派别多样,内容丰富,被喻为广西“歌海里最绚丽的浪花”。据了解,靖西县境内有民间山歌11种、小调12种;有南路壮剧、提线木偶戏、壮族末伦等民间戏曲;有弄腊舞、春牛舞等民间舞蹈15种;民间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民俗礼仪等民族文化独特多样。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地文化部门以原始民俗文化为元素,以本土生活为素材,对传统的曲目进行深挖掘再包装,创作出一批新的壮剧、山歌剧、末伦、壮舞、壮歌民俗文艺作品。近年来,靖西县在市级以上展演的戏剧、曲艺达50多个,有10余部作品获得区级以上奖励。

    原靖西县边防文工团团长何天星介绍说,县委县政府支持精品“走出去”,把壮族文化推向全国。2011年11月,靖西壮族末伦《绣球传说》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今年7月,壮族末伦《报春的哭声》代表广西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文学提名奖,取得进入终评资格。

   末伦是一种民间说唱,从具有宗教色彩的巫事曲调中脱胎而来,被认定为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何天星说,为了打造这两台壮族末伦精品,县委县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共计20多万元来扶持。

   今年8月,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靖西县边防文工团更名为靖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分传承培训、演艺创作、服饰展示、壮锦绣球开发几个部门。何天星表示,改制后,工作重心会放在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除结合各乡镇的“歌圩节”,做好流动舞台的文化下乡外,他们还将加大对民间文化的挖掘力度,将壮族文化精华更好地展示给人们。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