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秋亮
年近古稀的石耀霖,身材魁梧健壮,说起话来却斯文儒雅。作为教师,他为人师表,成为了学生的楷模;作为研究地球的科技人员,他因开创性的研究,跻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列,被誉为为地球“把脉”的科学家。
淡泊名利,学成归国做研究
2012年8月的一天上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地球动力学实验室,一群年轻人正聚精会神地听着石耀霖的讲解。
石耀霖今年68岁,每天依然不知疲倦地战斗在一线:传授地球物理知识,收集和计算地球内部运动的原始数据,以及开展各种探索地球物理数字模拟变化等理论研究。
石耀霖1944年生于桂林漓江边,经历了国家战乱和困难时期的磨砺,使他很早就树立了科技救国的远大理想。1961年,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专业,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开始了探索“把脉”地球的征程。
“1968年我分配到地质力学所,在那里,我得到了很多老专家的指导,特别是有一段时间,李四光先生的女儿李林院士直接指导我开展研究,我从她那里受益匪浅。”石耀霖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
1988年,石耀霖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回国。他拿着在美国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买了计算机工作站,带回北京以便开展研究。正是带着这台工作站,石耀霖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筹建了第一个地球物理工作站,率先在地震行业开展研究,在这个领域拓展出一个新的方向。
孜孜以求,拓展地球科学新思路
由于成绩显著,2001年,石耀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被誉为当代中国科学界研究地球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作为学者,在工作上有什么诀窍?石耀霖坦言,科研没什么窍门,只有科学地思考,一丝不苟地做学问,才能攻克难题。对于石耀霖来说,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周末,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同事交流讨论,参加学术会议,掌握新的发展动向。
在几十年的“把脉”地球中,石耀霖将地质学、地震学及比较行星学有机联系起来,考虑变形、孔隙流体和热传递复杂耦合作用,从而在地球动力学定量化模拟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开拓了地热构造学研究方向。他当年提出的“二维热模拟”理论,动摇了法国科学家Le Fort的“热熨斗”模型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开展的数字模拟地震预报的探索,拓展了地震预报研究的新路子。
石耀霖知道脚下的路还很长:“地震预报要从纯粹经验的预报到进行基于物理的数字预报,估计还要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路要走。”但是,人们的认识总是会不断深入的,“现在我们起步了,一方面是继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另一方面要利用新科技进行深度探测,进行计算模拟,来解决地震预报的难关。”
循循善诱,培养地球科学好人才
30多年来,无论是教授还是院士,除了开展科研调查和学术研究外,三尺讲台则是他最敬重的地方。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让他可敬可爱的长者形象,留在了每一位学子的心中。他现在的实验室聚集了一大批青壮年人才,形成了很好的团队氛围,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科学成就,在地学界有非常大的影响和作为。
“我们这一代人总能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及民族的命运总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作出自己贡献!”正是基于这种坚定的信念,石耀霖“把脉”地球的脚步还在随着时间的脉搏向前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