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李新雄 本报通讯员 宁国铭 周藤静
梁庭望,广西马山县人,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少数民族文化研究学者。
他论证的“隆安是世界重要的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理论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壮族先民古骆越人也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之一;
他提出的关于中国南方越人3000年前已到达美洲的学术观点,使西方国家准备举行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500周年纪念大会”草草收场;
他撰写的《壮族74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等理论著作,成为壮族高等文化教育的奠基之作;
……
如今已经75岁高龄的梁庭望仍不辞辛劳地往返于北京和广西之间,苦苦寻访本民族的文化遗存。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对壮族文化有着如此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我们一同走近梁庭望,感受他平易、亲和的人文情怀以及他对家乡广西、对壮族发展的深深牵挂。
梁庭望1937年出生于马山县一个贫困偏远的壮族村寨,聪明伶俐的他于1957年考上中央民族学院壮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使梁庭望与壮族文化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留校后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壮族民族历史及文化,除了博览群书,他还多次回到广西做田野调查。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壮族本身没有自己的文字,壮族的文学历史只是散落在民间口口相授的记忆。专攻这一处于起步阶段的壮语言文学专业,对于梁庭望来说确实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挑战性工作。对此,他迎难而上。
多年以来,梁庭望一直想在家乡寻找一个能展示我国稻作文化的基地。当听说一个5000多年前的古骆越文化遗址群现身广西隆安时,他欣喜不已。梁庭望多次到隆安县考察古代遗址群,出土的众多大石铲引起了梁庭望强烈的兴趣。大石铲是古代骆越先民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木石复合式生产工具,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它的出土意味着这里至少是5000年左右的历史遗存。稻神山上分布着祭祀坛、大石铲祭祀坑、稻神墓碑,这些都是古代稻作文化的重要元素,加上稻神山周边的不少村庄至今仍然保存着过稻神节的遗风,梁庭望现场考察后综合分析认为:隆安稻神山祭祀遗址群是古骆越最大的稻作文化祭祀遗址群。该文化祭祀遗址群的考古发现,证明隆安是世界重要的稻作文化发源地之一,可媲美浙江河姆渡稻作文化遗址。同时,这一发现也有力地证明了壮族先民古骆越人也是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之一。
梁庭望每次回广西,行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除了考察隆安稻神山祭祀遗址群,还给相关学者作专题报告,为《壮族通史》的修订做顾问。“我是在广西长大的,壮乡养育了我,乡情始终凝结在心里,几十年来我一直很思念我的家乡,我也一直在想办法为家乡做一点事情。”梁庭望深情地告诉记者。
50多年来,梁庭望始终忘不了自己身上流动着壮民族的血液,他所撰写的《壮族74村寨文化水平调查报告》,为整个社会关注壮族群众的“精神食粮”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他还撰写了《壮族文化概论》、《壮族风俗志》、《壮族文学概要》等著作,这些都成为壮族高等文化教育的奠基之作。
梁庭望把壮文学研究拓展到壮族文化、壮族历史等研究,他提出的壮族蛙图腾学说,揭开了花山壁画的神秘面纱。在开展壮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他把目光放得更远,在他和一批民族学者的积极推动下,中央民族大学开启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综合研究。其中,梁庭望创造性地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四大板块学说,也就是把中华文化的结构划分为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和江南稻作文化圈四大板块。这一新理论的提出,被《瞭望》杂志誉为近年中国文化研究的三大亮点之一。
1993年梁庭望当选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这是中央民族大学第一位民主投票选出的民意副校长。作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梁庭望在校风整顿、专业改造、重编教材、分配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为学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