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吴欣
2008年7月,自治区党委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4年多时间里,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持续推动《决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加强了各级人大的各项建设,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全区人大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12月17日,记者跟随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新闻采访团,到武鸣县、武鸣城厢镇人大,对几位基层人大代表的履职故事进行走访。
“智多星”想方设法为民谋福利
夏黄村村支书黄春锦是武鸣县人大代表。在村民眼中,他就是一个“智多星”,群众想解决的事,他总有办法,而且目光更宽、更远。
2004年冬季,酷寒的天气让以种植果树为主的夏黄村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龙眼树全部被冻伤,无法再种植,其他果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村民们一筹莫展,黄春锦却说“有办法”,原来,他通过自己试种,早就发现大果枇杷“长虹2号”更适合该村种植,在他带领下,村民大面积种植。因果质好、味道甜,每年枇杷上市就吸引各地老板前来收购,村民的“钱袋子”又鼓了起来。
不久,新问题又出现了:由于村里还是泥路,坑坑洼洼不好走,不仅影响进村收果,有的老板想进村承包土地种果树,也都望而却步。为此,黄春锦在今年3月份去部门争取到了财政补贴,又发动村民捐款,在3个月内修好了近10公里的道路。
生活富裕了,村民们对文化娱乐也有了更多的需求,可村里只有一个简陋的球场。黄春锦开始四处奔走,多次找到市、县、镇的有关部门,村里终于在2011年建起了文化服务中心,开设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读书室等场所,舞台、球场也焕然一新。
“人大代表就是和全体选民紧密联系的。”黄春锦说,只要和群众利益有关的,他都会去关心、去了解,并想办法为群众解决问题。
“急性子”一天内解决“入园难”
11月27日,是武鸣县城厢镇县人大代表夏黄选区召开县镇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会议的日子。潘祖乐是该选区选出的县人大代表之一,当天的述职会议结束后,他到村委会办公室及周围进行参观。
走到一间约70平方米的瓦房前,潘祖乐发现这里竟是一个幼儿园。“60多个孩子,吃饭睡觉学习都在一间屋子,这怎么行?”再仔细一问,他才知道,全村3岁至6岁的幼儿有150多人,可是能读幼儿园的只有60人左右。有人对他说:“没办法啊,地方太小了,家长想送孩子来也没办法。”怎么能没办法呢?潘祖乐急了。他带着村干部又在村子附近转,终于在村子中央的“起凤文化乐园”旁发现一块空地,“就是这里了”,该乐园是全村的文化中心,幼儿园建在旁边,便于家长接送孩子。
潘祖乐当天一直忙到晚上8时许。他联系上了南宁的一家房地产公司,愿意资助该村新建一所幼儿园。随后,潘祖乐召集了当地教育局、赞助企业、村委会召开了座谈会,最后落实了经费,敲定了新幼儿园的地址,占地约1000平方米,教室建筑面积为168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30万元。就这样,该村的幼儿“入园难”问题在一天内被解决了。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开始动工。
“我就是这样急性子,没办法。”潘祖乐对记者说,“为群众办事,能快就不要慢。”
“老黄牛”带领乡亲脱贫致富
县、镇人大代表潘庆标刚上任武鸣县城厢镇平等村村党支部书记时,这里还是个有名的“三无”、“三靠”村。“三无”即无水、无电、无水田,“三靠”就是吃饭靠返销、花钱靠贷款、青黄不接靠救济。该村自然条件较恶劣,有雨积水成涝,无雨酷旱成灾。潘庆标一上任,就开始琢磨怎么能让乡亲们脱贫。
为了找到适合家乡生产的作物,潘庆标四处奔走,在一系列的考察和实验后,终于找到了适合该地种植的甘蔗、西瓜和木薯等作物的优良品种。他带领村民们对现有林地进行改造,并提出实施“四个一”:一人一亩以上甘蔗、一人一亩以上木薯、一人一亩以上西瓜、一人一亩以上水果。每年瓜熟时节,他都亲自出马,或上网,或跑外地,使北京、上海、贵州、湖南等地客商纷至沓来收购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
经过几年的摸索,农民的收入了有明显提高,人均年纯收入从2002年的2850元,增加到2008年的5450元。如今,平等村已是城厢镇良种木薯、西瓜生产基地,甘蔗生产基地和优质桃树种植基地。潘庆标也被评为南宁市级和自治区级劳模,今年还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潘庆标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显得有些腼腆,“我的任务就是带群众接受新生事物,对本地有些实际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