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记者 唐群峰 通讯员 黎庆斌
12月23日,已是深冬,记者驱车行进在玉林市福绵管理区广阔农田间平整的水泥路上,却满眼生机。大片果蔗和香蕉林如厚厚的绿毯铺展在田野上,在冬阳下显得青翠逼人。
“眼前这些种植基地,都是农村土地流转的产物。”同行的福绵管理区农业局局长李建勇介绍说,“目前福绵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近11万亩,占总面积的46%,比例居广西前茅。”
在路边的莘鸣村甘蔗种植基地,30多名村民正挥锹舞镰,铲倒甘蔗,斩去叶冠,堆在田头,空气中荡漾着甜甜的清香。32岁的庞绪文递过一段削皮的甘蔗,笑呵呵地说:“尝尝,今年甘蔗甜,价格也还行。”他今年承包了90亩地种植甘蔗,按目前价格约有50多万元纯利,心里自然甜。
承包土地的种植大户及农业公司成为土地流转的推动者与受益者。在福绵管理区11万余亩的流转土地中,超千亩的流转点就有12个,百亩以上千亩以下的流转点达300多个。规模化种植释放出科技之力,提高了土地产能,在催生一批富翁的同时,也大大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该区已形成香蕉、果蔗、中药材、蔬菜等种植产业带。
出租土地的农民同样是参与者与受益者。土地价值的提升迅速推高了土地租金。目前,福绵管理区土地的年租金已由几年前的每亩数百元涨到均价1200元,最高的达1800元。“以前主要种水稻,累死累活每亩田的纯利还不到1000元,现在能租这么高的价,实在想不到!”村民庞业友一边砍甘蔗一边说。
劳务费是除土地租金外的另一笔重要收入。庞业友和村民们砍一天甘蔗的报酬是170元。此外,他们平时也经常来基地务工。福绵管理区约有3万户农民参与土地流转,产生了2.5万名农业产业工人,人均年劳务收入近1.2万元。
除了变身为农业产业工人,更多的农民因土地流转而彻底“解放”。他们或是去城市做点小生意,或是去本地或者沿海工厂打工,过上了半市民半农民的生活。
一切迹象都在显示,越来越深入的土地流转正在迅速改变着福绵农民的生存面貌与当地的城乡格局。就像莘鸣村村支书庞健林所说:“土地流转后,一切都起了变化。农村变得更漂亮了,农民变得更少了,生活变得更轻松、更富裕了。”
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而推进土地流转,正是激活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之一。为推进土地流转的深度市场化,福绵管理区成立了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各镇村设土地流转服务站。“土地租赁信息的共享与透明,既方便了承租者,同时又保护了土地租价。”李建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