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
尖端设备助力救援
2008年5月17日,记者在北川采访了正在北川中学指挥救援的知名慈善人士陈光标。他表示,他们的救援队是最先开进北川的、拥有大型救援器械的救援队伍。
然而,震后的废墟下若有被困者,大型救援设备也不得不暂停。2008年5月17日,在北川中学施救现场,几辆挖掘机经常停在一旁,由数百名战士徒手清理废墟。
这样的困局在今年的抗震救灾中得以破解。4月21日晚,世界上最大的双臂救援机器人,从徐州新沂赶赴四川灾区。据媒体报道,这辆中国制造的双臂救援车可对坍塌建筑进行剪切、破碎、切割、扩张、抓取等抢险任务作业,并能进行生命探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智能化多功能重型救援机器人。
同样令人振奋的还有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变形”机器人。这款特别的机器人在汶川地震后研制,可携带生命探测仪,进入大型废墟实施救援,可大大地降低二次伤亡。
震后,灾区通信一度中断。灾民及进入灾区的救援队伍都迫切需要与外界联系。而由国家电网派出的一辆充电车及时赶赴芦山,它可同时为2000部手机充电。
记者看到,在空中,旋翼无人机、空警-200预警机等尖端科技产品也先后投入抗震救灾中……
灾难令人奋起,今日的高科技救灾装备与5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救援:
“微力量”在崛起
灾情是救援的指南针。与汶川大地震不同的是,此次抗震救援中,微博、微信发挥了不容小觑的“微力量”。其中,富于专业性的媒体官方微博表现尤为抢眼。
地震发生后,权威媒体立即发出了微博,接着还提出了“理性救灾”的概念。随着记者挺近灾区一线,越来越多的灾情源源不断地通过微博得以发布。在地震期间,本报新浪、腾讯两个官方微博每天也发布数十条震区微博消息。
“微力量”可以汇聚成河,更多的消息则来自受灾民众与进入灾区的“微博控”们,哪里有人受伤,哪里缺水缺粮,哪里道路拥堵,外界都能迅速通过微博获知。
4月20日下午3时,腾讯寻亲网络平台紧急启动,它集纳了腾讯微博、微信、QQ、手机QQ等所有在线数据。21日凌晨,上传至腾讯寻亲平台的消息已有近4000条。为更有效寻亲,腾讯还通过人工一一电话核实寻亲信息是否真实。截至24日下午4时,该平台共收集有效寻人信息2.2万余条,其中经人工核实的有1564条。经人工逐个回访,目前已确认548人找到了亲友,已确认有1人不幸遇难。
记者感觉到,相比汶川大地震,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5年前,北川等地灾民被紧急集中到绵阳体育馆临时安置点。在体育馆的广告栏、树上、帐篷上,到处挂满了密密麻麻的寻亲小纸条。由于当时灾区手机信号网络拥堵,那一张张纸条,催泪又揪心。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