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消防官兵在北川中学废墟上徒手搜救。记者 邓振福摄
广西新闻网特派记者 邓振福
四川,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结。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那一刻地动山摇;2013年4月20日上午8时2分,又是四川,又是地震,又一次举国悲恸。
2008年5月15日,记者奉命进入四川汶川灾区;今年4月20日,时隔近5年,记者再度进川,采访地换成了芦山。两次巨灾,满眼废墟令人几乎无法抑制悲伤,但记者也看到了中国救灾工作的巨大进步
速度:
救援力量迅速汇聚
“雅安,7.0级地震!”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后十几秒,第一条快讯发出。
又是四川!
灾情,牵动人心。
4月21日凌晨2时50分,记者随驻桂武警水电第一总队前线抗震救灾指挥长马学强和广西地震局3名专家抵达雅安市雨城区,准备进入重灾区芦山县。当时因不断有救援队伍汇聚,雨城区康藏路与318国道路口已出现交通堵塞。
从雅安至芦山县城只有32.8公里,当天凌晨5时多,记者随广西水电武警救援队抵达芦山震区时,救援活动已经大规模展开了。
救援队伍的行动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指挥救援的速度也很快:为保证救援有序进行,21日下午6时35分,国办就发出通知,各单位团体未经允许暂不进入灾区。
经过汶川大地震的洗礼,无论政府救援力量还是民间团体,应对巨灾的反应和行动速度都有大幅提升。
| 下一页 |
| 第 [1] [2] [3]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