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心滚动条2 > 正文

南宁:城市边缘的拾荒人 (30/54)

2013年08月08日 22:49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胡雁 陈凯 编辑:邓达

图片载入中,请稍候...

捡来的“宝贝”被包成一个个包裹,在烈日的照射下,臭气熏天。拾荒者每天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 广西新闻网见习记者 胡雁 摄

广西新闻网见习记者  胡雁 实习生 陈凯 文/图

    在城郊,生活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衣衫褴褛,满身污渍,早出晚归,与垃圾为伴,从事着最臭、最脏、最累的工作。他们,就是游离在城市边缘的拾荒者。在空气充满了刺鼻的恶臭,苍蝇成群、污水横流的垃圾场中,他们疲于生计,生存的本能驱使他们感应着垃圾的呼唤,成为少数“热爱”垃圾产业的生态群体。他们,生活在城市,却很难真正融入城市,时常还要躲避别人或忽视或鄙视的目光。饮料瓶、旧报纸、废纸箱……这些在城市人眼里毫无价值的废弃物,却是成了他们在城市生存的希望之光。

    8月8日,顶着炎炎烈日,记者来到南宁市城南生活垃圾填埋场,探访了垃圾场里拾荒者的生活状况。

    拾荒者聚居之地:房屋如部落  垃圾堆成“包裹”

    中午一点钟左右,记者到达城南垃圾场的入口处,看到一路泥泞的道路,还以为是刚刚下过雨,当看到来来往往的环卫作业车经过时,车里的垃圾水随车震荡流出,才明白道路正是被这些垃圾水侵湿的。

    通往垃圾填埋场的路程并不算短,一路泥泞,我们步行半小时才到达。

    距离垃圾填埋场约300米的地方,有一个拾荒者的聚居地。放眼望去,拾荒者的房屋都是由一些废弃物堆砌而成。空旷的场地上面堆放着一堆堆的垃圾,这些“宝贝”正在等待着收购的客人。

    走进聚居地的深处,七八个拾荒者正在整理一堆废弃的电线,一些小孩正在吃午饭。在一棵树下,两个小孩子正在荡秋千,无忧无虑。看到我们在拍照,他们有些害羞,就躲进屋子里了。

    垃圾填埋之处:臭味熏天  一幼儿“抢吃”哈密瓜解渴

    来到垃圾填埋处,垃圾的臭味扑鼻而来。从远处看,一辆辆环卫作业车在垃圾场中穿梭,很多拾荒者围着环卫车争抢“宝贝”。在填埋处的周围,还撑着遮阳伞棚,有一些拾荒者在乘凉休息,成为一道“风景”。

    走进垃圾场中央,一个幼儿的哭声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迎着哭声,我们来到了一个遮阳伞棚底下。眼前的这一幕,让记者很是吃惊。在垃圾遍布,臭味熏天的环境下,一位母亲正在给自己的儿女切哈密瓜吃。她那坐在一旁哭个不停的幼儿看到破开的哈密瓜时,他立即伸手去“抢”,哭声也戛然而止。

    在这个垃圾场内,许多女性拾荒者冒着烈日,身背一大捆垃圾。沉重的垃圾致使她们的背弯成几近90度。她们一步一步,缓慢地把捡来的“宝贝”背到遮阳伞棚底下,然后“卸货”。

    社会边缘化的阶层:以垃圾为生  拾荒者如何实现心中的“梦”

    在垃圾填埋场旁,一位正在休息的拾荒者告诉记者:“每天上午11点是捡垃圾的高峰期。”

    另一位拾荒者引起记者的注意,他正捧着一个刚捡来的瓷器,看上去“如获至宝”。“这个能卖多少钱?”记者问道。拾荒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也卖不了多少。”

    在拾荒现场,有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十七八岁的样子。女的穿着一双布鞋,已被垃圾水“染”得发黑;男的穿着一双凉鞋,湿润的泥土已把凉鞋“吞”进土里。他们在不停地帮母亲把一袋袋垃圾放到货车上。

    城市里的人将废弃的垃圾随手丢掉,而这些拾荒者却视为眼中的“宝贝”围着“抢”,成为他们在城市生存的“希望”。


《脸谱》特约冠名: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30 / 54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