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黄显巧
过年人们都喜欢准备一些年食,如粽子、油堆、糍粑、年糕、腊肠、腊肉等等,很多都是大人小孩可以一起动手做的,从而让家里满溢着浓浓的年味。不过,如今住在城市的年轻人大都不会做这些东西了,有人等着回老家蹭父母的,有人则到超市购买。
市民刘女士这几天都忙着上班,说到家里正在筹办的过年美食,她兴奋地描述:腊肉、腊肠、叉烧、粽子、炸麻花和蚕豆等,这些都是年里全家最爱吃的东西,父母会亲手做。不过因为精力有限,年糕、汤圆等一些在超市里面能买到、味道也大同小异的,基本上都不做了。
“70后”的韦先生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拥有着苗族和壮族两个少数民族血统的他,家里准备的年食可谓丰富多样。他说,每到过年,当地家家户户几乎都做蛋包、芙蓉酥、扣肉、年糕、小油果大油蛋、酿豆腐果、打油茶等等,这些东西他全都会做。一般他会提前一天买好食材,然后大年三十当天花上一天来筹备。春节里,看着家里大人小孩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同样是“70后”的陈女士是武宣县人,她说家里过年会做鱼丸、打米饼、酥饺等年食,虽然自己不会做,但村里有相关年食的加工点,自己按口味选择好食料,拿去给人加工就可以了,很方便。
“80后”的石先生,准备回三江侗族家中过年,想到家里丰富的年味,他就流口水。腊肉、腊鸡、腊鸭、腊鱼、糍粑、粽子、牛憋汤……自己都不会做,但每年回到家,父母已将香喷喷的腊味做好,他一般参与舂糍粑、包粽子,一家人其乐融融。
记者了解各地年食发现,粽子和糍粑是桂中地区居民年里都备有的。龙女士这两天就为过年包了150个粽子,她用三江大糯、五花肉、花生、板栗、绿豆等,包好后煮上四五个小时,出锅后就挂在通风处,说能留一个星期;李女士则买来了糯米,打算在年三十那天早起将米蒸熟,然后让家中男人们用木棒舂出糍粑来,女人们则将舂好的糍粑分成小分,团成圆圆润润的一个个,最后用大红八角盖上图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