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开发商叹楼市触底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梁雪云
在中国绿公司年会上,楼市触底回调成为与会开发商的共识,房地产企业纷纷主动思考并寻求各自的核心优势,试图通过转型来构筑自己的护城河。
昨天,万科集团总裁郁亮表示,全国9万家开发商里面,活得好的只有1万家。这个行业还是太粗放,而万科要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
关于楼市是否正在走向拐点的争论,开始出现一面倒的苗头。不久前,杭州出现的6.8折楼盘,重新搅乱了楼市这潭浑水。杭州楼市在国内就是市场饱和的典型,近两万的均价在二线城市中也是冒尖的。而出席绿公司年会的开发商也向媒体坦承,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楼市确实开始走下坡路。
先来看看这组数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商品房的销售增速不断下滑。去年一季度销售增速61%,四季度降至26%,今年一季度则负增长5.2%。值得注意的是,3月份国内10个典型城市也出现了土地成交量价齐跌的现象。
楼市成交量下降,可以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供应过剩,如商品房库存增加;也可能是需求不足,如市场观望情绪趋浓;还可能是政策打压的结果,如认房又认贷的政策,等等。
从目前来看,第三条难以成立。早些时候,经济学家马光远在南宁参加活动时分析,今年的房价格波动,政府没有出台任何政策,完全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这是前所未有的改变。
土地成交量下降,说明开放商拿地的冲动没有以前那么旺盛了。就像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说的,市场已经改变,人人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首先,市场供需关系变了,不同城市的供需都不一样;其次,单向调控变成了双向调控。
不拿地,也卖不动房,开发商怎么办?在绿公司年会上,房地产企业的转型问题再次被拿到了台面上讨论。
当前,房企在转型之路出现的分歧,主要在于战略方向的选择,是走城市再开发的路子,还是紧跟城镇化改革。
这也是为什么这段时间媒体一会报道房企重回一二线城市,一会又报道房企继续深耕中小城市的原因。事实上,两条路都有人在走,而万科则选择了第三条路。
去年以来,万科跟阿里巴巴、腾讯和小米等互联网企业频频接触,一度被市场解读为转型互联网企业的节奏。不过,郁亮表示,当互联网的时代大幕揭开的时候,传统企业应该做的不是远离自己的领域,而是利用新的工具,把原来的业务做得更好。
站在转型路口的万科,下一步要做的是借助新的工具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这个抉择在绿公司年会上引起了朗诗、亿达等开发商的共鸣。周忻表示,对于房企而言,尽管红利在消失,很多资源还可以深入挖掘。
跟房地产比起来,金融行业今年受到的冲击更具颠覆性。互联网金融重新定义银行,但有一点不变的是金融市场最大的有效资产依然是房子。转型,也可以从建造商转成服务商。全国这么多存量住房,怎样才能把资源盘活起来,变成新的增长点。
而物业则是房企突围的另一个突破口。周忻曾经问郁亮,万科主管物业的副总裁在高管中排老几。郁亮回答,万科的高管按姓氏笔画排名。高明的回答背后掩藏不了物业一直被开发商当成包袱的现实。
如今,我们都说互联网是天网,无孔不入。但是有一道门它永远突破不了,那就是小区物业守着的大门。可以假设一下,每个业主在社区内消费500元,这将是一个什么概念?怎样才能让业主在小区内消费,就要各人凭本事了。
郁亮说,国内的房地产行业还是太粗放了。他打了个比方,要开发矿泉水,等好不容易找到水源了,都想卖个好价钱。我们多卖两块钱给别人,就会有人比万科卖得更便宜,甚至不赚钱也会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全国9万家开发商里面,活得好的只有1万家。
楼市触底,房企转型,对业主,还有潜在消费者有什么好处呢?用万科的话来说,从盖有人住的房子,变成盖有人用的房子。这个“用”,指基础配套,也指生活消费。
| 上一页 |
| 第 [1] [2] [3] [4]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