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理科“学霸”黄冬专访: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黄冬: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专访南宁三中2014年广西普通高考理科“学霸”黄冬

广西新闻网记者 黄新跃 见习记者 卢容兰

图为黄冬与班主任张小华老师接受记者采访

“心里还是蛮平静的,没有太兴奋。”这是南宁三中的黄冬在得知自己在今年高考中位列广西理科前茅时说的一句话。他说,自己早有心理准备。言语中显露出来的自信不是咄咄逼人的霸气,而是成竹在胸的泰然。

在今年高考中,黄冬以708分的裸分、718分的总分成绩在广西今年近三十万的高考大军中光彩耀目。其中,语文140分,数学138分,英语147分,理综283分,还有摘取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银牌、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铜牌所获得的高考10分加分。

这位“学霸”何以能文理双修?学习有什么秘诀?是什么铸就了他的优秀?6月24日,记者带着好奇前往南宁三中对黄冬进行了专访。

精益求精 心态平和

在南宁三中,记者第一次见到了黄冬。浓黑的眉毛,高挺的鼻梁,带着眼镜,显得格外清秀。

这位斯文而爱笑的大男孩在谈到自己的高考成绩时说,数学考得不是很理想,比预期低一点,理综也偏低。138分和283分,这个让很多考生望尘莫及的高分在黄冬眼里却显得不甚理想。黄冬这种对自我要求近乎苛刻的特点与《孙子兵法》里“欲取其中,必求其上;欲取其上,必求其上上”的战术如出一辙。这种精益求精的心理在去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展露无遗。虽然摘得银牌,但是黄冬说:“竞赛成绩拿到全国去比,不是很理想,但我要一个拼搏的过程。”为了一心一意攻竞赛,从去年8月份开始,高三学生返校补课,黄冬便停课了,一直到10月份物理决赛结束后他才返回课堂。

班主任张小华老师说:“学生出去参加比赛,压力都是挺大的,竞赛回来,基本都是在‘还债’。他(黄冬)停了三个月的课,都是靠自主学习跟上进度,也没落下功课。”对此,黄冬的爸爸也有同感:“平时我不会管他太严,晚上看电视或者学习都由他自己把控。”

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黄冬成为“学霸”的原因之一。黄冬在学习上喜欢超前,初中便开始自学高中的知识,高考结束没多久,黄冬又开始着手准备大学课程。“高考结束了,早上睡个懒觉,晚上陪爸爸看世界杯,然后自学一点大学的数学和英语”。在同学们都纵情玩乐陷入狂欢的节奏中,黄冬却能静下心来继续学习,这细节正好印证了班主任对他的评价:不骄不躁,心态平和。

黄冬这样的心态形成与他所处的班级环境息息相关。南宁三中作为一个寄宿制学校,黄冬在这里度过了三年时光。他所在的班级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他们有自己的班级精神、班级口号、班级色彩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班主任张小华解释,“韧勇智全”的班级精神寓意着坚韧、勇敢、智慧、全面发展;班级口号一年一换,高一时是“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高二时是“优秀真的成为了习惯”,高三时是“让优秀化为分数”;班级色彩是蓝色,象征着宽广、平和、包容。

今年4月,离高考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张老师顶住压力和同学们一起策划了一场班级音乐会。在紧张的复习中,同学们积极响应,钢琴、古筝、小提琴演奏逐一登场,歌曲演唱穿插其中。谈到这场音乐会,班主任张老师用了“惊艳”一词。她说,这场音乐会让她发现了每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光彩,包括一些平时不大爱表现自己的孩子,坐到钢琴前,一抬手,魅力四射!同学们也在这场音乐会中放松了心情,增进了友谊,找到了自信。黄冬虽然因为没有拿手的乐器而充当了观众,但他表示自己在这场音乐会中也得到了平静和放松。

在产生压力时,黄冬会选择打打乒乓球、跑跑步,或者和同学在宿舍通过唱歌、聊天等方式释放压力。去年物理竞赛,黄冬随同广西队去大连参加比赛,“我为了放松心情,就在厕所洗澡时唱歌,出来挨同学吐槽,说什么歌都被我唱得像新贵妃醉酒一样”。黄冬笑着说。

黄冬小时候性格内向,不怎么爱说话。“记得读幼儿园时,经常被同学甚至被女生欺负。爸爸当医生有时候要值夜班,恰逢妈妈不在家,我就挨在幼儿园住,回不了家还哭鼻子了。”黄冬笑着回忆到。他说,寄宿生活让自己跟同学交流多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在学校自己洗衣服,整理内务,对上大学后适应大学生活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黄冬说。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