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富,比自己捡到金元宝还高兴”
——记鹿寨县拉沟乡背塘村党总支部书记韦绍明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覃伟立 谌贻照
7月11日上午,背塘村的韦善刚用自家的微型面包车,把同村余田安的79公斤蚕茧运到缫丝厂。这一趟,韦善刚挣了100元运费,余田安的蚕茧则卖出了3081元的好价钱。
背塘村是鹿寨县拉沟乡的贫困村,韦绍明是这个村的党总支部书记。2010年,背塘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到了2013年,年人均收入超过了5000元。余田安说:“韦支书为了带领村民早日脱贫,花了不少心思。他是扶贫攻坚的好支书。”
“大家都富,比自己捡到金元宝还高兴”
背塘村坐落在群山之间,桑蚕业是村里绝对的“龙头”产业。
“村里共种了500多亩桑树,全村470多户,一半从事桑蚕业。”韦绍明说,“从2008年开始,这个产业就成了规模。”
桑树种得多,桑叶就多,能喂的蚕虫就多,蚕茧产量就高。
拉沟乡人大主席韦绍志为背塘村算了一笔经济账:“一亩桑树喂养蚕虫,每年可以产300公斤左右的蚕茧。按现在平均每公斤蚕茧36元计算,能有一万多元的收入。”
也就是说,仅是桑蚕业,小小的背塘村每年就有500多万元的产值。
自2002年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以来,这是韦绍明最为骄傲的事:“大家都富,比自己捡到金元宝还高兴!”
虽然以前背塘村也种桑养蚕,但产量没那么高,而且很辛苦。对此,养蚕大户张秀艳深有体会。以前的桑树叶小,摘满一麻袋需要一个半小时。虽然家里种了5亩桑树,因叶子不够,能喂的蚕虫数量不多。改种改良品种桑树后,桑叶又厚又大,20分钟就能摘满一麻袋。现在她每批能养1.5万只蚕虫,每年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
村民们心里很清楚,桑蚕业越做越大,韦绍明在背后默默地做了很多工作。改种改良桑树,每亩苗木费用800元左右,村民自费300元,其他靠扶贫款补贴。这几年来,每到9月份,韦绍明就挨家挨户统计有多少亩地要改种改良桑树,然后收钱、汇总,报送到县里。在那段时间里,他总得骑着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跑县里五六趟,电话更是打了无数次。村民改种改良桑树后,他又和县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给村民开培训班,传授种桑养蚕知识,以减少病虫害。
桑蚕业做大了,也催生了小小的“下游产业”,那就是客货运输业。现在全村已有10多辆微型面包车,从事客运和蚕茧运输等。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