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下刨出致富“金钥匙”
——记上思县叫安乡百包村党支部书记黄天党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黄兴忠 通讯员 杨耀宇 常华科
7月26日,十万大山脚下的上思县叫安乡百包村那包屯,轰隆隆的机鸣声、电钻声交织一起,七八个村民在路边码放一袋袋水泥,一个五十岁开外的汉子正在操控着搅拌机。他就是被大家称为“陀螺”村支书的黄天党。
是他用双手在十万大山下为群众刨出致富的“金钥匙”,将一个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村,打造成一个全区优秀村级公共服务村,人均年收入排名从全县末位上升至前三名。
黄天党兑现了2005年8月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的承诺:“一定会让全村摘掉贫困帽,引领全村走上致富路。”
刨出一条致富路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被人用“滥”了的至理名言,在百包村仍然很管用。
说到路,婆那屯的卢莲光回忆,从崇左扶绥县嫁到百包村后,20多年未出过村,缘由是没有路。夏收季节最难熬,打谷机运不进来,全家人把稻谷铺在地上,牵上三四头牛在地面上踩,每次向村里人借牛时总要求爹告奶一番。婆那屯村民黄加学,3年前在自家鱼塘养的鱼,挑到县城时,鲜鱼变咸鱼了,最后只好放弃养鱼。的确,全村18个自然屯30个村民小组全是山沟小道,连条自行车道都没有。
黄天党上任后,首先把修路作为他首要解决的大事。经过半个多月的酝酿和反复修改,终于拿出一个详细项目建议书,3年多的奔走,累计争取到1000多万元修路款。
然而,资金到位后,需要群众投工投劳,群众不理解,有钱了为何还要自己修。宣传、解释一遍又一遍,最后,黄天党拿着铲锹带着几个村干部先干起来。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他的衣服和鞋子上总是沾满泥土。有一段时间,老婆说他每天总是像个泥人一样回来。
在党支部的带动下,群众也加入到修路队伍,凹凸不平、坑坑洼洼的羊肠小道变成了水泥路,目前,全村18个屯已有16个屯通上了水泥路。
脱贫先发展熟悉产业
路修通了,怎么发展产业?黄天党和村干部们早已计划好,先发展熟悉又最快上手的产业——种甘蔗。
百包村地处十万大山脚下,有耕地4947亩,尽管土地肥沃,甘蔗亩产比其他地方高。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种蔗技术,二是资金。
靠以前那种技术,小打小闹可以,但要大面积种蔗还是不行,搞不好不仅没赚反而赔钱。
于是,他骑着摩托车,到县糖业、农业和扶贫等部门,联系技术员到村里办培训班。一年内,全村70%村民加入种甘蔗行列。
然而,有些村民学到技术后,苦于没资金。村民黄宝正家徒四壁,想贷款多种几亩甘蔗。黄天党知道后,马上掏钱帮他联系机耕,提供蔗种。“你整天外出修路,经常几个星期看不到人影,如今还要贴钱出去,这个家要不要了?”老婆经常唠叨他。“我是支书,我不借钱给他们,天上会掉钱给他们不成?”黄天党任凭老婆唠叨,硬是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借给黄宝正。全村得到他资助的有十几户村民。
如今,全村90%的人种上了甘蔗,种植面积于以前不足400亩,到2013年达5200多亩,年进厂原料蔗超过3万吨,全村甘蔗收入超过1300万元。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