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1800余具尸体无出错
除了办公室,郑明待的时间最多的地方就是殡仪馆。按照惯例,因交通事故死亡的尸体都要在那里进行尸检,有时候进出太多,脸都发青。
尸体的气味很大,但为了保持对气味的敏感性,尸检不能戴口罩。尽管做法医多年,但每次闻到那股腐败与腥气混合的气味,他的胃里也不好受。
在2012年发生的一次交通事故中,宁某驾驶小货车与钟某驾驶的摩托车发生碰撞,造成摩托车乘员罗某死亡。由于事故发生突然,现场无人目睹碰撞瞬间和碰撞时驾乘人员位置的情况。调查过程中,摩托车驾驶员钟某一时称搭乘死者,一时又否认这个说法,称死者在步行状态时被汽车撞倒,与自己驾驶的摩托车无关。案件调查陷入困境,主办该案的民警只好求助于法医。通过尸检,并结合车辆痕迹检验,郑明得出结论:死者在碰撞时并非处于步行状态,其损伤的特征符合乘员的损伤,从而确定死者是坐在摩托车上的。依据这一结论,事故发生时的状态得以调查清楚,从而准确认定事故责任:小货车方负事故次要责任,摩托车方负主要责任,死者不负责任。
每逢出现场回来,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但郑明又要马上投入到尸检工作中,常常一站就是3、4个小时,碰到疑难复杂的案件甚至还要更长时间。在一些事故中,死者遭遇车祸时发生翻滚,外伤很多,内部血管被破裂,这为检验增添了不少难度。郑明要寻找的出血点,往往不在大动脉,而在一些细小的血管上,这些血管直径只有0.2至0.3厘米,而伤口也只有0.1厘米,细如针口。这就需要细致、耐心,需要超乎常人的毅力。最长的一次尸检,郑明站了足足7个小时。而做完这些,他还要写鉴定报告、审核其他民警的报告、查看检材。
“遗体不会说话,但是他们身上的痕迹总在述说着案情,法医的工作就是让死人说话,成为判定案情的证据。”郑明说,尸体衣物上的附着物、碾压的痕迹、轮胎的印痕都会成为指证凶手的重要证据,很多逃逸案就是靠此侦破的。
21年来,他勘察的各种道路交通事故现场1000余次,检验尸体1800余具,他检验的因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600余具尸体,无一出错。
让遗体“说话” 还原事故真相
法医的工作不仅是一项艰辛而重要的工作,而且勘验结果往往直接关系到交通事故的处理是否公正。 郑明的主要职责是鉴定死者的死亡原因,确定交通事故是否是导致其死亡的关键原因,这样才能化解各方当事人矛盾,最终达成赔偿协议,这对死者及家属和驾驶员都是一种公平。
2013年的一个夜晚,北海市银海区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装载着超长铁皮的皮卡车与一辆电动车相撞,造成电动车驾驶人死亡。根据事故大队民警的勘察,初步判定事故双方各负一半的责任。郑明在看了事故报告后,根据死者伤口的形状提出了疑问,最后通过复勘发现,死者是先被皮卡车上装载的超长铁皮刮中后才倒地的,因此皮卡车一方应该负主要责任。后来,根据郑明出具的鉴定报告,在法院的调解下,死者家属获得了20万元的赔偿款。
即使工作再认真,也会遇到质疑的声音。郑明说,“以前也有死者家属因对判定结果不满而上访的事情。对此,作为一个法医,不仅仅需有高智商、强体力,还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因此,当受到质疑时,我们首先要坚持事实,在此基础上,尽量与家属沟通。”
当记者问到,是什么力量使其在法医的岗位上坚守了21年时,郑明说,"死者也是有尊严的,总得有人为死者说话。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应该尽自己的力量为社会作出点贡献,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
与郑明同期的同学中,很多人成了各大医院的教授、院长,收入是他的几倍。但是,当看到事故的真相被查明,当伤者的家属得到安慰,当受到组织上的各种表彰,郑明说,他不后悔选择当一名法医。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