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陈煌明:情系消防 难忘南苏丹维和行

陈煌明在走访当地居民。柳州市壶西消防中队供图。

陈煌明在警务站给当地警察进行警务工作指导。柳州市壶西消防中队供图。

陈煌明在培训当地消防队员结绳法。柳州市壶西消防中队供图。

广西新闻网柳州8月15日讯(记者 覃铮) 对现任柳州市壶西消防中队政治指导员的陈煌明来说,多年的消防工作中,浴火青春往事比比皆是。14日下午,正在值班中的陈煌明手持对讲机接受记者采访时,聊起自己远赴南苏丹参加为期13个月的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经历,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通过选拔 远赴南苏丹参加维和

“那次,我非常幸运地被选中了!”聊起维和任务之行,陈煌明这么说了一句开场白。

这是2011年底,广西公安史上第一次单独组建赴外维和警队前往中非国家南苏丹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面向全区选拔考试人员的必具备条件是:中共党员;全日制大学专科毕业以上学历;公安(含边防、消防、警卫)工作经验丰富;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具有熟练的汽车驾驶技术(两年以上驾龄)。

陈煌明和其他12名队友一起,最终在激烈的角逐中脱颖而出。经过枪械使用等几十门课程的强化集训后,2012年10月,陈煌明和队友们从南宁出发,经北京飞往乌干达,再中转至南苏丹,行程历时近三天。

在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后,陈煌明最初看到是“一望无垠的非洲大草原上,只有零星地长着不知名的树木,看不到连片的大树林。”

接下来看到南苏丹居民贫困的生活现状,让陈煌明心酸不已:“南苏丹的粮食、蔬菜及水果等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大米一般在大城市才有卖,售价在每市斤20元人民币左右,一般百姓都吃不起,他们平日主要吃的,是玉米或淀粉糊。好多人只用一块破旧的布包住身体,还打着赤脚。他们居在当地一种叫‘土库’的南苏丹典型民居,墙壁是泥巴堆砌而成,屋顶由茅草覆盖,面积不过5平方米,高不过3米,而且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挤住一间。”

直面危险 履行维和行动职责

南苏丹居民生活贫困,与这个国家经历几十年的内战不无关系。至今仍不时发生武装冲突和暴力抢劫。

被分配到湖泊州伦拜克工作的陈煌明,不久便亲身经历了一场部族争斗。那是维和工作人员营地附近的两个部族,为争夺一处水源起纷争,双方几百人用真枪实弹火拼起来。最终,造成数十人死亡。“从那一天上午大约10点钟开始到中午12点,不远处传来的枪声像鞭炮声一般‘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陈煌明说,“我们都感到很不安。”

“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威胁。”陈煌明介绍说,南苏丹地处热带雨林地区,雨季时,蚊虫肆虐,被叮咬后易患疟疾。这种疾病如果贻误治疗,会导致高烧不退,病痛加剧,甚至死亡,在非洲死亡率极高。

然而就是这样在的危险相伴的环境中,陈煌明按照任务安排,不仅要经常到各警务站,认真对当地警察开展督导、建议与培训工作,提高当地警察独立开展警务工作的能力;还要经常开展长巡,有时需要一个星期,目的是掌握治安状况和枪支收缴进展,震慑抢牛的犯罪分子,维持地区秩序。有的地方没有通讯信号,需要在野外生存好多天,还要提防持枪抢牛犯罪分子的明枪暗箭和各种毒虫毒蛇,如果途中发生不测,就连支援和救助都没有。“那时每次长巡回来我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家人和战友们打个电话报平安。”陈煌明说。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