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强到三角乡甲江村古少屯检查石崖茶基地备耕情况(资料图片)
赵文强手绘的贫困村草图。广西新闻网 记者陶媛摄
大瑶山的村屯不少都海拔千米。广西新闻网 记者陶媛摄
免费送苗引生态茶致富经 徒步3.5公里测扶贫路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工作,赵文强在这条“上山下乡”路上或许早就坚持不了了。让他最终一直坚持的,是“扶贫”传达给他的一种责任。
2007年10月8日,赵文强被任命为金秀瑶族县扶贫办主任,从最偏远的六巷乡回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城。于是,赵文强在大瑶山里一年一年地走着,走了17年后,“帮贫扶困”成了赵文强生活工作的头等大事。贫困人口几乎占了全县人口的1/4,出路在哪里?
高山云雾出好茶,金秀有先天优势。通过调研和市场分析对比,赵文强得知石崖茶的收购价是普通绿茶的3倍。一亩石崖茶丰产期时每年可产生茶200公斤,每公斤卖26元,收入超过5000元。早在2008年他开始着手扶持山区贫困户发展石崖茶种植,几年间,他先后撰写出《广西:金秀大力发展石崖茶产业 加快增收“步伐”》、《创新使用管理方式,提高产业扶贫资金效益》等多篇对扶贫工作有重要意义且被行内刊物选用的研讨文章。
有好产业,但如何大面积推广?为破解难题,给石崖茶种植争取更多政策支持,赵文强就像一个冲锋的战士,长年马不停蹄,穿梭在大瑶山崇山峻岭之间。没有人知道他到底磨破了多少双鞋,淋了多少场雨才最终绘制出全县21幅精确的贫困村地图。在整理赵文强关于扶贫工作的文件时,记者发现了其手绘的贫困村草图,每张图纸都详细标注了地名、各村屯大致地理位置、群众户数人口数和交通情况。他将调研成果做成一个幻灯短片,请求县领导亲自到自治区扶贫办汇报情况。“这是赵主任用双脚一步步画出来的‘扶贫图’。”曾经的下属说这话时,眼里泪水打转,“当时心里不忍就用激将法‘主任何苦这样拼命?主任不事必躬亲,工作照样开展啊!’,但赵文强笑言,‘不必担心,我身体好得很’”。
功夫不负有心人,金秀石崖茶种植项目成功入选2012年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新增项目,获得9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同年,金秀有21个村被列为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村,三角乡甲江村便是其中之一。
新产业的艰难起步是外人无法体味的,大量琐碎的工作更非语言能够描述。“从六定屯走去看基地,来回4个多小时爬山爬坡;备耕、种植、护理都是亲自到现场查看;执行免费供苗奖励肥料;晚上开会一开就开到半夜,亲自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农户对销路顾虑大,他就带队(每个屯10个名额)出村参观学习,免费给大家技术培训,按扶贫政策给予参训农户误工补助……”回忆起赵主任,三角乡甲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村民委主任盘秀萍依然几度哽咽,“他是从农村出来的,把群众当自己家人,‘有困难直接讲,在职责范围内尽量帮,说到做到’。”
有了扶贫基地,就要有扶贫路。为了估算从甲江村古少屯到茶叶基地的距离,赵文强徒步进基地调研,每走100步便摘一根树枝放在兜里,一步大约75厘米。一路下来,他兜里装了40多根树枝,3.5公里长的茶叶基地“扶贫路”竟然是通过这种方式测出来的。
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激励是对村民最有力量的导向。从发动到种植,280亩的古少屯石崖茶基地只用了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2013年,甲江村共种植石崖茶29万多株,面积达983亩。一亩石崖茶丰产期每年可产茶200公斤,收入超过5000元。赵文强在日记里写道:“不要逼群众做不愿做的事,积极性高的则大力扶持,做出样子,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发展。”
| 上一页 下一页 |
| 第 [1] [2] [3] [4] [5] [6] [7] 页 |
| (支持“←、→”键翻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