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河池:屯级党群理事会架起党群连心桥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河池讯(记者 韦鹏雁)宜州市安马乡上寨屯有块120亩连片土地,往年由23户分散种植,产量一直徘徊不前;今年,村民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实施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甘蔗比附近地块种的高一头、粗一圈。

    “丰收成定局了!”村民心里乐开花。9月18日,合作社理事长覃林书到地里护理甘蔗,给记者粗略测算:“每亩仅土地分红就上千元,比村民自己种赚多了。”

    今年2月,安马乡推行土地流转试点,乡干部说破了嘴,部分群众仍担心“没得什么钱”。“这是好事啊!”上寨屯党群理事会商议后得出结论。理事会成员和乡干部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算经济账——又得分红又有工钱,比自己种划算,还可以腾出时间发其它财”,“讲困难实情——年轻人大多外出,老人在家种蔗太辛苦。”

    群众思想通了,项目落实了,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搞起来了!像这样屯事务由党群理事会议定,在河池已经逐渐推广。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告诉记者:“成立屯级党群理事会实现‘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架起党群连心桥,这已经成为我们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鲜活模式。”

    就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问题,河池市委曾做过调研,发现部分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干事创业办法不多、效果不理想,党委决策部署难以落实。比如,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启动之初,不少地方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河池市委在中国村民自治发源地宜州,依托自治文化优势,开展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探索。

    安马乡一马当先!全乡80%以上的屯,由村屯党组织、党员和骨干群众组建党群理事会,党员领着干,干群共同议。清洁乡村怎么搞?钱从哪里出、每户出多少?党群理事会一一议定。全乡群众很快自筹资金超过100万元,村村建起焚烧炉,聘上保洁员。

    以“安马经验”为雏形,河池总结出以屯级党群理事会为主体的“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工作模式。具体说,由1名乡镇干部、1名是党员的村“两委”委员,以及屯里的党员组成乡村驻屯联合党小组,选出有能力、有威望的党员1-2名,和群众推荐出的4-5名骨干群众组成屯级党群理事会,主持理事会商议屯级经济社会事务。

    为了强化屯级党群理事会的引领作用,河池市切实抓好驻屯联合党小组建设,目前已组建3506个屯级党群理事会,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以“为民形象”引领群众。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放了12万多张党员联系“红卡”,开展从群众最不满意地方改起、从群众最盼的事情做起的“亲民惠民解难题”主题活动。该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乡、村、屯党员干部树立了威望,为屯级党群理事会发挥引领作用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以“惠民实效”引领群众。开展“红卡进百企千村万户”活动,完善市、县、部门机关干部直接联系帮扶农村群众制度,将扶持资金、科技成果、致富信息等项目通过屯级党群理事会输送到屯,带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2012年以来,全市投入33.93亿元保障民生,使屯级党群理事会“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号召有人应”。

    ——以“党员带富”引领群众。实施“红雁引飞”党员能人培育工程,扶持1万多名党员能人由“行政实施型”向“带动引导型”转变。在能人党员带动下,目前全市创立1025家农民合作社和63家自治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屯级党群理事会党员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连心桥凝聚党心民心。河池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楚说:“通过‘党领民办、群众自治’,实现党的政策和民心民意深度融合,形成民主科学的议事决策机制。”作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崭新形式,屯级党群理事会“领着干”,实现了群众的“事”群众办、群众的“权”群众使、群众的“利”群众享,调动党员群众参与村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管理,成功破解了农村社会管理难题。群众参与“清洁乡村”活动的热情高涨,群众筹资和投工投劳折资7800多万元。河池甘蔗、桑蚕、油茶、核桃等扶贫产业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市社会公众安全感排名全区第2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