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群众是否得好处成检验整改标准
如何让整改落到实处,让群众真正感受到整改成效?“只有敢于动真碰硬,以善作善成的决心,抓好落实各项工作,确保整改成效真正落实到城乡基层、落实到末梢神经,检验整改成效的标准就是‘群众是否得到实惠’。”平南县委书记黄元明说。
上渡镇渭河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总投资25万元,采取“上级资金支持+村民自筹”方式,新建了77平方米文艺舞台,4间共160平方米的活动室,并花费1万元购买了打印机、电脑、照相机,以及安装防盗摄像系统设备,9月份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10月10日记者走进这个文化活动中心,看到群众有的打篮球,有的上网查阅资料,其乐融融。“以前村里没有公共服务中心,大家干完活只能看电视、串门聊天。如今农闲时搞个篮球赛或文化活动,看书看报、上网找资料有了固定场所。”村民杨喜善说。
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渡镇在惠民办实事方面,结合群众路线查摆出来的问题,抓好落实整改,捷报频频:大成村农田“以小并大”1050亩试点任务完成;清洁乡村工作深入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总投资174万元的9条村屯道路修建完成;阳光低保、危房改造、敬老院等惠民工程稳步推进。
县长区杰介绍:“‘整改成效的标准’像一根指挥棒,使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解决。比如通过全面检查全县189家企业的排污口,发现53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已有51家完成整改,还有2个排污口正在整改之中。”
平南县还加大作风建设整治力度,对一些作风不正、为政不廉、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出重拳、用重典,以严厉的问责惩处“倒逼”专项整治工作的落实,7个单位被通报,同时全县21个乡镇、88个责任单位全部做出承诺,有力地推动工作作风的整体好转。
黄元明说:“善作善成,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对查摆出的四风问题、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坚决落实整改。日前各级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服务群众意识不断增强,‘慵懒散拖’等多发病得到有效‘治疗’,‘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等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C 新旧制度立废 群众认可为标尺
好的制度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平南县针对“四风”突出问题建章立制,确保反对“四风”、改进作风的有关成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扎实开展制度建设“废改立”工作,45项制度不合县情的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镇隆镇党委书记莫涛由衷感叹,把“落伍”的制度请出去,把适应潮流的规章制度确立下来,开展各项工作顺利多了,“镇里梳理各项制度8项,新立制度3项,修改制度4项,废止制度1项。”
“新规定出来,我们的身份明确了,责任也更加明确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李伟业说。今年,平南县将实行多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废止,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作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李伟业身份被重新定位,工作也多了两项,一项是清洁乡村,另一项是扶贫工作。“有了这个身份,以后为村里争取扶贫项目就名正言顺了。”
镇隆镇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制度“是否行得通、是否有较强指导性、是否长期管用”为标尺,对不适应形势要求的,抓紧修订完善;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长期坚持并抓好落实;群众有需求但还未建立的,抓紧研究,及时制定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制度建设的加强真正提炼了内功,有效提高了镇机关干部的积极性与凝聚力。”莫涛说。
黄元明介绍,在开展制度建设“废改立”工作中,坚持管用、务实、长效的原则,对实际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已经具备、利于促进规范工作、便于党员干部管理方面的措施办法,认真总结完善,形成工作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确保形成的制度长期管用,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至今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共梳理制度805项,拟出台制度526项,拟修改完善188项,废止45项。”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