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经验扎好“铁篱笆”
整改不仅靠铁腕和责任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制度。
“以前,我不是在酒店,就是在匆匆忙忙去酒店的路上。”县接待办的小李不堪回首。经过“攻坚月”活动整改,一般公务接待和会议用餐都安排在单位食堂,省事多了。
“整改不是‘一阵风’,我们有制度作保障呢!”小李说。为了杜绝浪费现象、刹住奢靡之风,该县制定了县机关职工食堂公务接待管理细则,规范了公务接待制度,规定单位和部门实行食堂接待利用率不少于90%。
如今的平果,明确节俭搞接待的“红线”,也方便各单位和部门执行参照,形成了机制。据了解,今年以来,平果公务接待经费同比下降了25.6%。
扎紧制度篱笆,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几年前,平果在海城、黎明等乡镇发展金银花、马蹄等,由于没有很好考察项目跟当地的结合程度、人工成本等,最终导致这些产业失败。
“根子在于我们党员干部,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制度。”该县专题剖析产业发展失败典型事例。
知道问题所在,就要挖掉问题根源。“攻坚月”活动里,平果组织涉农部门多次深入海城、凤梧和黎明等乡镇深入分析农业产业失败的原因,一起确定实施“扶贫攻关红火全覆盖”工程。
“我们果化的火龙果示范基地已经很成功,现在也引进了4家大龙头企业保证销路,老百姓也十分认可。”平果县农业局副书记韦江宏介绍,该县还免费送种植户到平果农事学校学习,让他们吃透技术,给发展火龙果上“保险”。
好做法获得百姓信任。目前,上述3个乡镇因地制宜改变了产业,已经发展火龙果1200多亩,霸王花品改300亩,发展桑蚕2000多亩,逐步打赢翻身仗。
“做足市场分析调研-选取优势龙头建立示范-引导农民深度参与-保姆式推进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平果县党员干部助推发展的科学决策制度,有效地祛除党员干部决策靠“拍脑袋”、“拍大腿”的不良之风。
扎紧“制度的篱笆”,就是要让作风建设的经验固化下来,防止“雨过地皮湿”“活动一阵风”。平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成高兴地说:“常态化、常抓不懈、保持长效,群众更加信任我们了!”
截至目前,全县共废止审批等不合时宜制度326个,修订完善制度373个,新建制度776个。
落实整改锻就“好把式”
平果、田东两县交界处,有一起30多年无法解决的林权纠纷。
30多年前,平果县六因屯瑶胞们开荒造地300多亩,经营管理10多座山坡,涉及面积1550亩。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田东县塘加屯群众认为六因自然屯居住地和经营管理的耕地、山坡是他们的“祖宗地”,要求收回其全部土地。
平果县将这起几十年来悬而未决的林权纠纷列为典型案例。在专题分析会上,县领导和有关部门深查问题根源,主动认领责任。
只要敢攻坚,不信春风唤不回!百色市、县调处办牵头,平果县增派擅长做群众工作人员深入到林权争议乡镇。
领导带头包案的形式,制定整改方案、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做到“包协调、包督办、包挂号、包公示”,结果两地最终达成调解协议,一起争议31年的林权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想不到,党委政府还真的把这几十年的老纠纷调解了!”六因黄姓村民高兴地对记者说。
“通过整改攻坚我们也得到了锻炼,也逐渐成为调节矛盾纠纷的好手。”不少党员干部收获满满。
“攻坚月”活动挖掉了不少“四风”问题,也锻炼出各级为民务实的“好把式”!
针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该县服务窗口单位开展“红旗窗口”“服务标兵”“党员先锋示范岗”评比等一系列机制,共评出“服务标兵”24名,“红旗窗口”15个,党员先锋岗9个。对于不适应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果断调离10人。“好把式”示范和不称职人员接受调离,营造了勤奋上进、为民务实的风气。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畅通,平果就在全县12个乡镇的政务服务中心开设“农事直通车”服务窗口、24小时农事直通车热线,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
针对打造乡村游助农增收问题,平果提出“马四坡”(马头镇、四塘镇和坡造镇)休闲农业观光长廊思路。目前,已形成休闲农业观光园8个,覆盖荷花、火龙果、葡萄和红肉蜜柚等面积2.33万亩;建成农家乐11个,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1600人。如今,这些乡镇党员干部忙碌在田间地头,拜群众为师,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好把式”。
| 上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