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习近平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代表们谈到江西省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全线飘红,与此同时,狠抓反腐倡廉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习近平说:“可见,反腐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习近平一语点破“反腐影响经济”伪命题。(人民网)
自从打了老虎拍了苍蝇之后,奢侈品在中国的日子不好过了,以往不愁卖的名店,也面临着关店的风险;豪宅匆忙抛售,以往的海鲜价变成了“白菜价”;豪车不敢任性上路了,老老实实换成符合身份的“不超标”车。官员变低调了,以往都是趾高气昂的炫富,自从“表叔”、“房姐”落马之后,为官而富可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如果交代不清楚财富的来源,极有可能被纪委请去“喝茶”。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之下,炫富的风气也萎靡了。原来不是包越贵、车越好、房越大就越值得尊重的,也许脚蹬布鞋骑自行车的干部才更让人放心。
这不是挺好的吗?艰苦朴素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克己奉俭、不尚奢华自古以来是衡量明君贤后的一大标准。这充分说明了,想要治理好国家,站在金字塔尖上的管理层非但不能贪图享受、淫于骄奢,而且更要严于律已,生活简朴。
有人说,2014年是反腐的元年,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界限,查处的一些大案要案大快人心。也有人认为,反腐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大的不说,小的甚至把农副食品滞销,都算在“反腐”头上。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想法:公款消费萎缩之后,影响了市场购买力,间接伤害了农副产品的销售。
这其实是个可笑的伪命题,腐败只能让少部分人享受任意挥霍财富的权力,难道中国的GDP是依靠少数的富得流油“土豪”拉动的?阔气的官员少了,奢侈品、别墅、豪车不如以往火爆了,高档餐饮降温了,就能动摇中国经济的根本?
让我们来看看一组数据吧。201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报查处厅级以上官员人(件)数由多到少的排名,前十名依次为:广东、山西、湖南、山东、湖北、河南、内蒙古、云南、黑龙江、江西。这些省份2014年GDP增幅分别是:7.8%、4.9%、9.5%、8.7%、9.7%、8.9%、7.8%、8.1%、5.6%、9.7%。全国GDP的平均增速是7.4%,除了黑龙江和山西,余下的8个省份的GDP增速都超过了平均水平。落马官员最多的省份是广东,14年广东省GDP总量达到6.8万亿元,连续26年蝉联第一,人均GDP还首次超过1万美元。
由此可见,“反腐影响经济”的说法并不成立。相反,在经济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长拉动模式从原来快速增长期的资本、劳动密集型转为创新和科技拉动型。科技创新需要健全的法制环境,呼唤公平的竞争机制,加强反腐力度,对净化社会环境,扫除不公平因素,有益无害。
“有权不能任性”写进了2015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决心。只有坚决反腐,才能释放改革红利、消除社会壁垒、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林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