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副部长胡晓义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在会上,尹蔚民表示,希望今年制定出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明年报经中央同意后公开征求意见,后年推出,推出后至少五年以后实施。(新华网北京3月10日)
“延迟退休”已经酝酿了些时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轮廓也越发明晰可辨,距离具体实施似乎也不再遥远。但兹事体大,推行“延迟退休”涉及所有社会劳动者的利益与福祉,目前存在较多争议。在远远没有达成社会共识的现阶段,“延迟退休”尚不属于绝大多数人都乐于全盘接受的社会选项。所以,切不可冒进而为。
但支持“延迟退休”的人们给出了以下理由来力挺“延迟”:一、劳动力供给总量逐渐减少;二、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三、早退休是人力资源巨大浪费。上述每一项理由,均有相关数据来支撑,给“延迟说”加上了一道道重重的砝码。但细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些力挺“延退”的理由中,几乎全是“立足”于“长远”,即所反映的矛盾和问题并非个个迫在眉睫、一触即发,“矛盾”的爆发点至少要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有可能显现,这就为“化解”相关矛盾提供了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和空间。
首先,以劳动力供给决总量逐渐减少为例,请注意,这里是“逐渐”减少,不是“马上、立即”减少。以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红利而言,不存在适龄劳动力人口迅速锐减和消失的可能性,在可预见的15-20年内,社会需要的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还是有保障的。更何况,放开二胎的政策也在逐步完善与出台,这为补充劳动力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增涨点”。此消彼长之下,出现劳动力人口数量的危机已微乎其微。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来解释“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早退造成人力浪费”这一命题。退一万步来说,就算现行政策举措不能解决人口和老龄化、早退的问题,时间也站在需要解决问题的人们这一边,人们有足够的时日来探索解决之道。
我们再来看持“反对”延迟退休人们的理由。如果延退得以实施,一则意味着全社会就业压力陡增。二则对于期盼早点拿到退休金的众多中低收入的劳动者来说,希望瞬间灰飞烟灭。三则符合原法定退休年龄,行将退休的一大批劳动者,必须返回或坚守岗位,眼看着退休待遇“突然”没了。这些矛盾会立即显现出来,而不需过十几年几十年那么漫长。
“延迟退休”目前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社会争议,还需要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在制订方案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各界的意见和看法,让各个方面都能够理解、接受。所以,实施“渐进”而非“冒进”的延退政策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用人社部官员的话说,就是“小步徐趋、渐进到位”,它既可以把控节点和调整节奏,又可以“综合平衡、瞻前顾后”,还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心理预期,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莫一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