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两会代表热议“家风”,意义何在?

  在今年全国的两会上,“家风”迅速蹿升为传播最快的热词之一。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发言中都反复强调,好家风是伴随中国人一生的正能量。

  家庭是人的“后院”,也是安身立命的处所,每个人的行为习惯与家庭成员的素质息息相关,可以说,好的家长带动好的家风。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公私分明的话语令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正是陶母家风造就陶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同时也保证儿子的幸福和快乐。试想,母亲要是夸儿子你有出息了,必然助长儿子贪污成性,迟早要过铁窗生涯,何来幸福和快乐呢?

  这几天,笔者听了看了很多代表委员在全国两会上的发言,觉得他们对家风的阐释很有见地,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

  其一,我们倡导家风是要在上一代人身上建立的文明作风,克隆、复制、粘贴到下一代身上,并代代相传。全国政协委员邓小虹认为:“家风就是家长在家庭里树立的一种风气,如尊重长辈、平等友爱地对待别人、爱学习、爱劳动等等都是家风,但在家庭中,家庭成员首先要自立,否则家风就可能成为空谈。”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家长都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你的一举一动可能影响后代的一生。

  其二,家风如同文化的功能,渗透力非常强,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讲道:“家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存在的,并且有力量、起作用。家风不是张扬的,它可能就在举手投足间发生着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这就是家风。家风就像孟子所说的,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就是说当看到一个孩子掉到井里,任何人都会冲上去救人,这是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普遍的。”家风好不好,就要看家长。能不能有一个好家风,不仅是政府的一种责任,而且是干部的一种能力。

  其三,家庭是一所学校,家长是一位老师,孩子正不正关键看老师怎么做。江苏团的人大代表、广博控股集团董事长王利平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人们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仿佛一种磁场被人们深深地吸引感受到,让人发自内心地服从和遵守。我很庆幸,父母为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家风,每年过年回家,父母总教我不要忘本,要努力,在工作中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这些话,父母说了几十年,我现在意识到这就是家风的传承。”你也家风好,他也家风好,社会的风气就会好。

  孟子曾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风气根本落脚点在于家庭,家庭风气的落脚点在家长,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懂礼仪、孩子懂礼仪,尤其是官员家长,自己不“任性”,孩子才能不“任性”,孩子不“任性”,家庭才能和谐幸福,这是一个辩证关系。要让国家、社会风气好,必须从“家风”做起,每一个家庭的家风都好起来,社会、国家的家风自然好起来,我们的社会才算有了真正的和谐感。(马全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