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龙鳞。
广南村民鼓楼前舞草龙。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天韵 本报通讯员 杨春忠 贾丽平 文/图
一个偶然机会,记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展示厅里看到一条长约20米、重达80多公斤的金灿灿的巨龙盘桓于屋顶,稻草编的龙鳞、龙须、龙角、龙鼻、龙嘴栩栩如生,一双龙眼更是炯炯有神,似乎在发出耀眼的光芒。一看讲解牌,才知这条草龙出自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是谁,以如此精湛的技艺编制出如此形态逼真的草龙?
带着疑问,记者于7月4日前往龙胜各族自治县广南村一探究竟——
1 魅力
汽车一路蜿蜒前行,窗外细雨淅淅。走进广南村这个侗族人聚居的寨子,只见一条十几米长的草龙盘旋在村寨鼓楼里,龙头高昂,龙尾延伸到鼓楼边的扶栏上。身着侗族服饰的阿嫂正手指灵活地编制着龙鳞。一位阿伯则刚健有力地搭着龙的躯干。每个人举手投足间所展现的动作和表情,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也许正是草龙文化的本真吧!
村里人告诉记者,草龙的制作始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虫害泛滥,野兽横行,庄稼遭殃,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人们想到龙是神灵的化身,它呼风唤雨,镇邪降妖,威镇四方。在寨子头人的带领下,人们用泥土、布料、竹条、草藤等制作简易的草龙,在农历六月初六这个相传龙王晾晒龙鳞的日子里,摆上八仙桌,烧香拜神,编织草龙。十多名强壮汉子,头戴黄草帽,身着黄衣,手擎草龙,遍舞梯田山野,驱逐虫兽,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整个仪式充盈着喜气,也掺杂着侗民的一片敬畏之心。他们对自然既畏惧又感恩,满心都是丰收的期望。
在广南村鼓楼前,记者领略了草龙的魅力——
“广南村人个个喜爱舞草龙、编草龙,村里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都会编。每次舞龙,鼓楼前广场上人山人海,比过节还热闹。”广南草龙第六代传人王禹介绍道。今年68岁的王禹,正是广西民族博物馆那条巨型草龙的设计、编制者,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草龙制作代表传承人。
在王禹看来,草龙不仅丰富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欢乐的气氛,更为重要的是众人合力制作草龙,逢年过节飞舞草龙,使乡亲们的精神凝聚力更为牢固。
自少年时起,王禹就开始迷上画龙画凤画花草,墙壁上,饭桌上,泥巴地,沙滩上,都留下他画画的痕迹。十几岁时,他开始跟随师傅学习制作草龙。自此,草龙技艺成为王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制作
多年的功力,使王禹在讲起草龙制作过程、原材料使用、参与人数时如数家珍。
王禹说,最初的草龙只是简单用些稻草扎成扫把模样,称“草把龙”。后来经过几代艺人的不断改进,发展到今天用糯禾秆草为主要材料,通过复杂繁琐的编辫法、编席法、缠绕法、扎缝法编织草龙肌肤。用竹木破成宽窄厚簿不等的篾条,扎成龙宝、龙头、龙身、龙尾等。经过编、插、嵌、镂等十多种工艺精心编制,一条草龙这才做好。
“编制繁复,难度大,工作量多,制作还需要较好的美术功底和编织技能。”说起编制过程,王禹感慨颇深,“更为重要的是选材,用草是关键。草的颜色、长度、硬度、韧性很讲究,另外还要考虑防霉的问题。”
王禹指着远处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说:“那一片是村里专门种植的糯禾,每年扎草龙的材料全靠它了。糯禾秆晒干后,颜色是自然的金黄色,还不易褪色,易保存。”
“一条草龙的鳞片有3000多片,需要糯禾秆80多公斤,编织200多个工作日。”王禹掰着手指数着。草龙制作堪称一项典型的群众健身娱乐活动,无论是经费还是人工,没有团队精神和团结意识,一条草龙是根本无法制作完工的。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