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人龙共舞 相守百年(图)

3 守望

“我希望能够培养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随着岁月的流逝,作为传承人的王禹感到身上的担子愈加沉重。

谈到如何传承,王禹可以说是想在心里,急在心里。

“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留在家里的中老年人,平时要种地,闲时搞副业,编草龙的时间并不多。另外,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的团体,没有固定收入,全凭大家这个出一点、那个出一点地凑份子买材料,有时还要自费到外地表演舞龙。”

“不过我们都挺喜欢编织草龙!姐妹们常常晚上聚在一起,边聊边编制,常常不知不觉就到半夜一两点了。”旁边的蒙阿嫂快言快语地抢答道。

广南村舞龙队队长杨辉提起舞龙满脸的自豪:“我们舞龙队穿乡走巷时,都受到乡亲们的夹道欢迎,还这个塞红包、那个塞红包的,数额不大,只是图个吉利。”

“群众基础好是一方面。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王禹说,去年底,政府在村里的草龙传习基地举办了一场草龙传承培训班,请他去讲课。“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人,全坐满了。”王禹高兴地说,“今年接着准备办第二期。瞧,安排表都准备好了。”他边说边将安排表递给记者看。

2010年,广南舞龙队首次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一条长13米的草龙刚一展出,马上就被人出2万元买走。王禹回想起这事仍旧兴奋不已。

在龙胜县城、桂林市和南宁市的一些大型晚会和活动场合,也渐渐有了广南舞龙的身影。2012年喜讯再次传来,草龙制作技艺被正式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广南村居委会主任蒙延华介绍,现在柳州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都收藏了广南村制作的草龙。

虽然广南草龙逐渐走出深山,但王禹并没有放下心来。他说:“我年纪越来越大,虽然村里多数人都会编,但仍缺少新鲜血液,希望能培养更多的年轻人。”

草龙制作技艺作为侗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龙胜为此专门制定了“5年保护计划”,包括调查采访老艺人,收集、整理、研究草龙制作技艺,培训后继人才……广南草龙有望飞得更高更远。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