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丁
盛夏7月,火了一枚广东的果。数千斤火龙果倒池塘的新闻,瞬间被各大网站、微信甚至国内主流媒体群起关注。
尽管火龙果被后来的新闻热点迅速淹没,但我这铁杆爱果者心中的疑虑却未消散,纠结“水果为什么要倒掉”不是矫情,而是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早已深入骨髓,再者,买几斤果出手就得过百元,贵啊!只能走过路过且错过。近期当代生活报一则报道也印证了我的无奈不是个别现象。广西疾控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我区居民饮食肉类偏多水果偏少,除了观念习惯上的认知之外,吃水果少的原因还与价格较贵有关。
这边厢想吃之人吃不起,那边厢除了火龙果倒池塘,还有“南宁苏圩今年7万多亩西瓜熟了,价格低至1毛5到3毛都没人要,瓜农们简直操碎了心,你愿意帮帮他们么?”“北流荔枝总产量突破10万吨,收购价低至5角,荔农们快哭了,请献献爱心吧!”一些新媒体干脆就在大院卖起2元1公斤的爱心土豆,请同事们出手相助菜农,而相同的土豆在菜市场是8元多1公斤。
卖不出VS吃不起,这真是奇了怪了。
爱心可解果农菜农一时的燃眉之急,却铁定阻止不了“水果为什么要倒掉”之类的事儿变成年年重播的连续剧。爱心也总有被掏空了的时候,拉动消费不可能振臂一挥便应者云集,如果一个个农产品不能卖得出吃得起,何谈消费这驾马车的昂扬奋蹄?农业生产有大小年之说,农产品生产也不单是农民个人的事情,而是国计民生的大事。正因如此,必须要挥动各级政府看得见的手,确保其顺畅地从田间地头走上百姓餐桌。这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政务服务必须要担负的职责。
简政放权,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是各优其优、各能其能,而不是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有利就管无利就放。广西是农业大省区,也是水果之乡,扩大消费需求又是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就更需要各级政府长袖善舞,就得要有为发展铺路种树的胸襟卓识。我护树、你摘果,我开路、你奔驰,如此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市场力量奔涌而来,在逐利中不让果菜变烂泥,或可让广西生鲜也满世界飞。再者说了,西雅图的车厘子还长在树上的时候,马云便已预售给8万个中国家庭,去年的订单则达300吨。一颗车厘子都能横跨太平洋到消费者手中,几棵土生土长的果菜若走不出几公里,这道理怎么都说不过去。
电子商务渐成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也在汹涌成势。7月5日,国务院发布40号文《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直击11个重要领域,财政部、商务部亦公布今年电商进农村的200个示范县名单,计划安排20亿专项资金对口扶持。这是我们转方式调结构的又一良机,亦是实现广西农产品顺畅变商品的一个支撑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先从“莫让生鲜变烂泥”开始,把本地农产品变现为百姓能够消费、乐于消费的商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