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于29日在江苏城市频道“第一剧场”热播的抗战剧《燃烧》,可是真的很“热血”。80后编剧大胆为该剧加入“海贼王”、“圣斗士星矢”等动漫元素,让抗战英雄变身炫酷“全能”战斗士。这样靠谱吗,是否会变成雷剧?(7月30日观察者网)
作为看着各类动漫作品长大的90后、80后甚至70后们,心中都有难以割舍的动漫情结。笔者以为,如果说70后的动漫情结属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稍显稚嫩与不成熟的话,那么,80后则把动漫情结升华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她)们锁定了各自喜爱的动漫故事,让其成为生活与成长的一部分,以影射自己。发展到后面,80后的动漫迷们有人成了编剧,于是把动漫元素毫不犹豫地揉进了影视剧中,甚至加入到抗日题材的作品里。
抗战剧混搭动漫元素,作为一个80后,我认为首先从形式上是一种创新之举。时代在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在时时更新,无论从新的艺术追求境界,还是从受众角度,各类影视剧都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从中注入符合时代特征的元素则成为编剧、导演和演员们挖空心思正在做的事儿。动漫本身不仅烙印有强烈的时代图腾,还承载着人们成长的记忆之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共鸣,找到些许相同的话题。于是乎,有着浓重动漫情结80后编剧,顺应民意推出混搭动漫元素的抗战剧,也就显得合乎逻辑,不那么“雷人”了。
但凡事须有个“度”的标准,特别是在抗战“雷剧”频发的当下,80后编剧的抗战作品地推出必然要经得起全社会主流视角的检验。因为首先在作品出来前,普通观众很难想像《海贼王》、《圣斗士星矢》如何与八年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抗战岁月做“无缝”对接,各种疑问与猜忌势必扑面而来。这就要求导演和编剧们第一要恪守严谨的历史守则,必须在历史事实的框架内做合理的艺术延伸与发挥。抗战剧混搭动漫元素,质疑与猜忌在所难免,但退一步说,疑问与猜忌也许是好事,它能留给人们想像的空间,给作品赋予期待的卖相与看点。真正优秀的编剧或导演,往往能很好地驾驭这种负面因素,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积极因素。于是乎,雷人不再,创新带来的新鲜感觉充满人们的关注与期盼。
然而,抗战剧混搭动漫元素是创新还是雷人?不能只从理论上分析判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动漫混搭进影视中,必须吸取“手榴弹抛上空中炸下飞机”的抗战雷剧之经验教训、彻底摒弃“裤档藏雷”狗血剧情,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没必要在“雷人”与“创新”的纠结中徘徊。(吴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