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焦点 > 美丽南方·广西 > 要闻聚焦 > 正文

神奇八桂未解之谜:探句町古国 神秘铜棺化迷雾

2015年10月08日 06:43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作者:罗劲松 编辑:利雪娟

铜棺化为一团迷雾

开篇语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广西先民以令人惊叹的创造力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试图探寻、还原历史真相时,面对的却常常是难解的谜团——在西林被砸碎的那副铜棺,究竟带走了多少句町古国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南京遭遇“靖难之役”的建文帝,真的曾经逃到广西横县宝华山避难吗?位于北京城里的“公主坟”,埋葬的果真是从桂林靖江王府逃出去的那位汉族格格孔四贞吗?是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在容县都峤山崖壁上筑起神秘的七十二房井……

一个个谜团,有的正在破解中,有的已经成了永远的不解之谜。了解这些未解之谜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拓展想象空间,端正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态度,有助于我们提升探索历史文化真相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嵌在铜棺上的鎏金铜面具。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罗劲松 文/图

早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一个名叫“句町”的古国曾在如今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一带兴起。目前所存数量极少的文献资料告诉我们:句町古国由原始部落、部族或联盟组成,在西汉时期达到鼎盛,一度与中原地区交往密切。东汉初期,句町古国神秘消失。对这个古国当年的社会形态和文明程度,如今的人们只能依据偶尔出土的文物进行推测。1969年12月,一副藏有众多器物的铜棺在广西西林县出土。令人遗憾的是,这副蕴藏着句町古国诸多历史文化信息的铜棺,在当时却被视为“封建四旧”,在贪婪的抢夺和无情的重锤下四分五裂——

1 铜棺神秘现身

西林通往田林的公路,在普合苗族乡普驮屯驮娘江边绕了一个大弯。深秋时节,记者找到当年铜棺出土的地点时,眼前弯弯的公路犹如一个大大的问号,嵌在山坡上。当地居民,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当年铜棺出土的经过了。然而,曾亲眼目睹那副铜棺的自治区博物馆老馆长谢居登,对46年前令人感叹的一幕记忆犹新——

1969年12月15日,西林县调集各乡民工热火朝天修筑通往田林县的公路。负责普合苗族乡普驮屯路段施工的,是当时土黄大队平那小队的一群青年民工。当天下午4时许,在普驮粮站附近一个黄土山包取土填方的民工何卜来一锄下去,只听“嗡”地一声,锄头被弹了起来。他马上和身边几个人把表层泥土刨开,一个铜绿色的尖角露了出来!

这是什么东西呢?几个人盯着那尖角,本能地感觉到:这可能是“宝物”!此时,天色已暗,快到收工时间了。几个人相互使了个眼色,又悄悄用泥土把铜尖角掩埋起来。

当晚,县里电影队到工地放映《农业学大寨》新闻纪录片,工地上大部分民工都兴致勃勃看电影去了,何卜来等几人则称要到工地“加班挖土方”。

夜色中,何卜来等人挥锄猛挖,不时有过路人好奇地停下来观看。电影散场时,听说有人在“挖宝”,涌来围观的人更多了,有人还主动参与挖掘。

终于,一副气派的长方形铜棺出现在众人眼前。兴奋的人们一阵欢呼,立即七手八脚撬开棺盖。有大胆者伸手入棺抓出一把带泥的物件,搓掉泥土一看,竟然是珠宝!于是,众人一哄而上,你拿走一匹铜马,我抓住一个铜俑……场面乱成一团。

一些抢到“宝物”的人,连夜赶30多公里山路将东西带回家。有人把珠宝、玉石带回家后,听左邻右舍说这是死人冥物,拿回家不吉利,又依依不舍地扔到了河里。一些没抢到“宝物”的人,便动手撬铜棺上镶嵌的铜面具,打算用来熔铸捕鱼用的网坠。



 下一页
第 [1] [2] [3] [4]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