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段思平:桂声做得非常好,突出本地特色,兼顾全国热点

  广西新闻网贵港12月21日讯(记者覃鸿图)"唱响广西,铿锵桂声", 发出属于广西的“八桂之声”,是广西新闻网评论频道《桂声》的频道寓意所在。12月18日上午,由广西新闻网和贵港市港北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15《桂声》时评研讨会暨网络大v贵港行”活动在贵港市港北区顺利举办。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时评作者、网络大V、专家学者以及评论编辑共60余人共聚一堂,以座谈会的形式,研究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之路”等议题。

  颁发《桂声》2015“年度优秀作者”是本次活动的重要议程。此次是《桂声》第一次举行年度佳作评选活动,共评出评选出四类奖项。梁思奇、边车荣获年度优秀专栏作者奖;李仕生、小豆腐渣荣获年度人气专栏作者奖;关育兵、谢乃镇、童其君等七人荣获年度优秀作者奖;余明辉、谢琳琳、朱永华等六人荣获年度人气作者奖。段思平获得了《桂声》2015“年度优秀作者”的荣誉称号,会议现场由他作为获奖作者代表进行发言。以下是他发言的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是时评作者段思平,感谢《桂声》给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时评人一个共襄盛举的机会,相信在这里,我们的思想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的相聚会绽放出友谊的花朵。 很荣幸在这里代表获奖作者发言,对于这个所谓的代表,说实话,我心里很忐忑。因为在时评人那里,“代表”是经常被抨击的对象,比如有的文章里会讽刺民意 “被代表”了,会批判老百姓“被代表”了,所以我觉得我除了代表我自己,不能代表任何人。但是想一想,同为时评人,我与在座诸位同仁,又有那么多相似点, 比如对时评这种文体的热爱,对社会公共责任的一种担当,对《桂声》这个平台的归属感等等,我相信我的感受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诸位的共鸣,所以我就斗胆在这里代表一下。如果代表得不好,希望各位用你们那犀利的文笔,来讽刺,来批判。

  获奖感言,想讲的很多,但是时间有限,就说三句话。第一句是感谢的话。获得这个奖项很开心也很意外,我想这份来自《桂声》的肯定,也将是我时评写作的一个新起点。去年有首歌特别火,说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你,才算没有辜负自己。我也很庆幸,在最想表达的年纪遇上了《桂声》,得到了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一个公共表达的空间,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我个人结缘《桂声》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了,这两年里面,我从稚嫩走向不那么稚嫩,也看到《桂声》越来越好,人气越来越旺。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因为有了《桂声》,所以才有了坚持写作的动力。

  第二句是赞美的话。说实话,现在《桂声》同类的网站很多,但并不是每个都办得好。一些网站可能觉得,与版面有限的报纸相比,网站的优势就是容量大,一味给受众推送海量的信息。但实际上,受众注意力是有限的,网络平台虽然可以发布很多文章,但是他的头条只有一到两个,只有最符合受众需求的文章,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才能产生最好的传播效果。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桂声》做得非常好,就是突出本地特色,兼顾全国热点。通过话题约稿、观点交锋、读编互动、稿费激励等多种方式, 调动时评作者的积极性,汇聚了一批名家大家,也扶持了一批作者写手。再加上编辑团队激浊扬清的公共担当,“没有什么话不能说,就看你怎么说”的专业智慧,在同类网站当中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名列前茅。

  第三句是建议的话。现在网络评论平台呈现两极化的发展趋势,一是精英化,像腾讯大家、凤凰评论、百度百家,基本只向知识精英约稿,稿酬也很高,但偶尔也有不接地气的问题;一是草根化,很多地方网站都纷纷办起了评论频道,好处是给了草根很多发声的机会,但也存在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我想接下来,桂声既要坚持面向草根、扶持普通写手,也要加强知名栏目策划、知名品牌包装,尤其是在推出名家名笔的时候,不必拘泥于广西本地,可以放眼全国,广纳贤才。

       最后我想借用莫言的一句话:“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我们的时评人能一直坚持下去,让《桂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也希望《桂声》能一直坚持下去,始终给时评人一个温暖的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