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胡波:新闻时评要瞄准新闻的“三个落点”

      广西新闻网贵港12月22日讯(记者 覃鸿图)“唱响广西,铿锵桂声”, 发出属于广西的“八桂之声”,是广西新闻网评论频道《桂声》的频道寓意所在。12月18日上午,由广西新闻网和贵港市港北区政府共同主办的“2015《桂声》时评研讨会暨网络大v贵港行”活动在贵港市港北区顺利举办。研讨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时评作者、网络大V、专家学者以及评论编辑共60余人共聚一堂,以座谈会的形式,研究探讨“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之路”等议题。

  研讨会上,来自中国江苏网的评论主编胡波作了精彩的发言,他从传播以及新闻较为专业的角度阐述,认为瞄准新闻的“三个落点”,运用好“三个落点”,是新闻时评作者必备的利器。以下是胡波的发言:

  传播手段日新月异的进步把新闻的时效已经推向了极致,在广播、电视、网络和移动新媒体上,许多重要的突发的新闻已经基本实现了即时,而以微信、微博等社交手段为代表的自媒体完全可以实现和现场同步,这对于新闻时评作者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以往,通过采访获取的新闻线索在经过传统媒体的报道之后,新闻时评作者再从报道中挖掘出评论的素材,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搜集论据、撰写评论、深度加工的时限可能长达数天,甚至更久。这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比较易于把握和驾驭,经过深思熟虑完成的评论稿件,既稳又准且狠,往往成为定调子、定导向的“高大上”作品。

  传统的新闻时评需要瞄准的新闻落点只有一个。

  现在,即时新闻和自媒体的互动使最早的话语权并非一定掌握在媒体人的手中,一旦形成传播,就可以快速在大众中呈现众说纷纭的局面,也就同时逼迫新闻时评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发出自己的声音。笔者把它称为“争夺第一落点”。而随着时间的进展,在“第一落点”之后,新闻往往会发生一定的位移,呈现出与原始状态的分离,此时,新闻时评作者需要抓住这一契机,控制住“第二落点”。更长时间段的演变之后,新闻事件本身才会尘埃落定,面对纷繁的舆论场,想要把控最终的范围和方向,新闻时评作者自然也应当应时而动,牢牢抓住“第三落点”,确立自己对于全局的解析。

  笔者认为,时下,瞄准新闻的“三个落点”,运用好“三个落点”,是新闻时评作者必备的利器。

  一、“第一落点”考验时评人的新闻敏感和快速反应能力

  新闻传播扩散的提速,也意味着新闻时评的提速只能是唯一的选项。按照目前传媒界比较统一的说法,一个突发的事件新闻可以在0~2分钟内出现在自媒体上,15分钟就会传遍网络媒介,广播电视当天会有详细的报道,而报纸在第二天一早则会连篇累牍,进行全景式的还原。

  作为时评者来说如果在纸媒报道之后才出手,就显然成了“马后炮”,无法占据舆论的制高点,也无法进入传播的高速通道。医学上对于抢救突发心脑血管患者时有着“黄金30分钟”的法则,时评作者抢夺“第一落点”也同样有一个黄金时间,即使放宽一点,笔者认为作出反应的时间也不应超过两个小时。再迟的话,大众的关注热情很有可能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衰减,导致你的评论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大打折扣。

  以搜索引擎的关键词检索为例,新闻事件发生的半个小时以内,得到的基本都是事件本身的图文信息,此后逐渐形成多种不同的观点,而在两个小时以后,你的时评就很有可能被淹没其中。尤其对于需要引导的舆论场来说,坐失良机意味的是无可挽回的失败。

  二、“第二落点”考验时评人新闻阅读和未来预判能力

  几乎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对即时新闻的认知很难是客观的、准确的、全面的,尤其是自媒体的参与,更是让新闻一开始就因为传播者自身的局限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所以,在很多时候被众人的观点裹挟是件可怕的事情。也正因如此,才更凸显了新闻“第二落点”的重要。

  2015年不少影响甚广的新闻事件都发生过令人始料未及的大逆转。发生在成都的“路怒症”事件,最初舆论一边倒地朝打人的男子吐口水,但在行车视频曝光之后,被打的女子却被众人“踩”得喘不过气来。发生在安徽淮南的女大学生扶老太“被讹”事件,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另一个“彭宇案”的剧情,纷纷指责老人和家属,几天之后,随着证人的出现和公安机关的调查,剧情发生了大反转,更多的矛头指向了女大学生。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一个道理,先入为主式的,人云亦云式的意见表达,即便抢到了第一时间也徒劳无益,甚至事与愿违,最终羞红的还是自己的脸。

  笔者把控制新闻“第二落点”过程比作“让新闻飞一会儿”,沉住气,看看鸟儿究竟会降落在哪个枝头,然后再有的放矢,一箭命中靶心。

  三、“第三落点”考验时评人新闻积淀和全面把控能力

  新闻事件的尘埃落定并非意味着舆论的平息,而有可能恰恰是新高潮的掀起。就目前社会的热点事件来说,虽然此起彼伏,看似杂乱无序,但实则多有规律可循。公众道德文明、校园安全、反腐倡廉等等都是经久不息的社会关注焦点。在这些相关的新闻事件发生之后,新闻媒体同时肩负着如何消除负面影响、如何引导公众理性解读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处理好了这些新闻事件的“舆论善后”,才能保持媒体的正能量,宣传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新闻事件从受众的视野中消失只是被短暂的储存,此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只要有类似的新闻曝出,很快就会死灰复燃,形成燎原之势。例如众所周知的天津爆炸案就是因为一起小的事故不到两个月重回热点;“遇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的讨论一年中多次隐现;而“我爸是李刚”事件时隔多年因为一个上诉又被坊间热议。这些都提醒我们新闻的“第三落点”是一个永远都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环节。

  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几乎每一个新闻事件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三个落点,但也并不表示,当三个落点显现时时评人都必须守在固定的点位上,这不可能也不现实。三个落点在不同的新闻事件中的表现或许是千差万别的。就像打排球,球可以从各个角度飞过来,这个时候作为“场上自由人”的时评作者需要快速做出准确的判断,速度不快的直接一记探头解决战斗;对于又高又飘的不妨等待一传的过渡,从容寻找空档;而即使错过了前面的必杀,仍可耐心等待机会,只要二传到位,同样可以一锤定音。

  毋庸讳言,时下要做一名称职的时评人,不论是服务于新媒体、网络媒体,还是服务于广播、电视、报纸,都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脱颖而出,恰当地把握好新闻的“三个落点”应该是一个基本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