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感”从这里来
——我区2015年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述评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罗 琦
再过两个月,平乐县沙子镇渡河村的老伯何永清,即将迎来自己的第7个孙辈。
孙子孙女承欢膝下,让何永清时时盘算着自己每月领取的90元养老金和250元村干部退休补贴该如何为孩子们的小玩意、小零食分配花销。
对于何老伯来说,在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日子里,有补贴金领取,有新农合报销……生活不仅有了保障、有了质量,同时有了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
“获得感”虽然是一种主观感受,强调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得到”,其就像一杆标尺,衡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衡量着改革举措的成效,也衡量着政府的种种努力。
实践证明,想要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就得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改革的导向和动力,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人民群众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参与者、受益者。
教育更普惠、看病更方便、出行更便捷、生态更优美……2015年,我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百姓盼望出发,多项重大民生领域政策密集出台,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使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为民办实事的十大惠民工程。惠民工程涵盖社保、健康、教育、强基、土地整治、安居、农补、生态、文化、交通等多个民生领域,瞄准了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老百姓最关心的“痛点”“难点”改起,让改革红利惠及大多数人,让老百姓获得了可触可感的生活之变。
“老婆,我比赛拿到第一名啦!”2015年10月28日,在我区第二届农民工技能大赛决赛颁奖仪式上,获得工具钳工赛事冠军的选手王健激动地给妻子打电话报喜。拿到冠军,意味着王健获得了高级工资格证书,这不仅是技能的权威证明,也将让他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增加不少竞争“砝码”。
旨在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赛事,吸引了两万多人参与。而300本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3660本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和1.36万本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让参赛的农民工“摇身一变”成为了农民技工。
对于他们而言,一个“技”字的增加,不仅仅是一个身份的转变,同时也是职场能力的体现。获得证书的他们再进城务工,收入可大大提高。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老百姓最重“实打实”,“获得感”必须靠硬招实招锤炼打造,不可以“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说到底,老百姓“获得感”的多与寡,就是看他到底得到了多少便利,获得了多大的实惠。2015年,我区各项改善民生的举措统筹推进,惠民红包持续发放,直达最广泛的人群之中,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拥有了“获得感”:
百姓腰包鼓起来——对全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南宁、柳州等地最低工资由1200元调高至1400元(月薪制),全区月最低工资标准均达到1000元以上。
社会保障网密起来——2015年,我区不断扩大社保、卫生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卫生领域为例,全区新农合参合人数4170.65万人,参合率达99.18%,人均筹资标准达470元/年,筹资195.85亿元,乡镇、县和县以上住院报销比率分别提高到92%、75%、65%,实际住院补偿比提高到58.59%,最高补偿额达到15万元。
| 下一页 |
| 第 [1] [2]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