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我区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拔穷根”纪实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罗 琦

读书,是寒门学子的渴盼;贫穷,是寒门学子的软肋。

近年来,为了让贫困地区孩子读上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区积极整合教育、扶贫等资源,首创了定户、定人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机制,一场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出具体要求的民生工程,正在八桂大地全面铺开。

这个多了“精准”二字的新机制,让寒门学子的求学路上少了些经济负担,多了些温暖相伴,也让“扶贫扶智”多了一份实在、一份期待。

精准识别——底数清,对象准

教育精准扶贫,既是教育改革的机制创新,也是扶贫开发的机制创新。

它,有效整合了相关资源,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与扶贫开发政策进行“无缝连接”,为农村贫困学子获得持续有效资助提供了政策保障,也解决了受助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界定中存在瞄不准、过程繁琐、工作量大等难题。

“‘百川励志班’不仅圆了我的读书梦,还让我学到一技之长,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毕业后即在百色城区工作的黄钟力提到曾就读的职教扶贫助学班,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黄钟力说的“百川励志班”,是百色针对全市506个特困村开办的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之一。就读于该班的学生,不仅每年能享受2500元的生活补助,毕业后还能得到就业推荐。

近年来,百色市着眼教育精准扶贫,面向大石山区、边境地区、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招生,重点办好一系列职教扶贫助学班。目前,全市共有6050名贫困学子入读职教扶贫班,许多学生已毕业并找到满意工作。

其实,早在2008年,宜州市职教中心就开始了教育扶贫精准识别和帮扶,通过电话调查和深入学生家中家访,锁定贫困对象,把他们纳入学生资助系统和扶贫资助管理范围之中。

而今,各地逐步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扶贫帮扶网络,覆盖所有学龄段、各级各类学校,惠及在校生和“两后生”,实现对贫困家庭子女在校就读帮扶的全覆盖。据统计,2015年,从学前到高校全区共有43万名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优先享受教育资助,受助总额达6.43亿元。

精确服务——既输血,又造血

面对扶贫开发的新要求,在加大资金投入“输血”的同时,也要提升贫困地区自我“造血”能力,两者结合,才能真正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因此,开展教育精准扶贫,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助力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的利器。

职业教育,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为贫困户定期开展培训、提供上门技术服务,可解决学习、生产、生活中诸多疑问。

“我现在的收入,比培训前多了一倍!”宜州市刘三姐乡飞高村飞高屯的韦富耀经过职教中心培训后,到广东中铁三局参加桥梁建设工作,月薪近6000元。

抓好在校学生精准就业的同时,当地职教中心还为贫困户农民工提供精准培训,将职业技能培训课堂搬到农村,针对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吸引贫困户农民工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帮助他们外出打工有技能、在家致富有本领。

近年来,各地逐步建立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协调机制,主动打破部门分割、行政区划分割,进一步整合资源,由资金投入扩展到技术、信息、服务、人力、人才培训。此外,我区在优先保障教育精准扶贫所需资金的同时,也积极整合好其他各类教育资金。

在玉林,当地在争取中央、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据统计,2007年至今,来自民间捐资助学的资金约有8亿元。其中,北流市以参与捐资助学人数多、募资金额大、资助面广、规范有序、发放及时,成为“广西捐资助学第一县(市)”。

今年67岁的黄富荣,是柳州市电气行业协会秘书长。从2005年开始,他和他的助学伙伴已连续11年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贫困助学活动。

每年,他们会按照当地乡政府提供的名单,一一到贫困生家庭走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与思想动态……最后,在乡政府和学校见证下,资助人与受助学生签订《资助协议》,并把助学金发到学生手中。截至目前,该协会共资助贫困生近800人,资助金额达100多万元。

“10多年来,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变化很大,最可喜的变化是村民充分认可‘读书改变命运’这个观念。”黄富荣说,在资助的学生中,有的是本屯的第一个女高中生,有的是本屯第一名大学生,不少学生毕业后选择回乡参加家乡经济建设。



 下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