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专题 > 时政 > 中国梦-梦想进行时 > 高清图集 > 正文

【乡音乡情】打工改养猪 “廖仔”变“廖总” (6/11)

2016年02月15日 19:28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廖章利 编辑:刘晓彤

图片载入中,请稍候...

养殖场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后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运输回村里,足够20户人家生活使用,这是廖明志回馈乡亲的方式之一。广西新闻网记者 廖章利 摄

    开篇语:捕捉新春气息,畅述家乡新貌。在2016年新春时期,广西新闻网推出新春走基层【乡音乡情】专栏,派记者深入乡村、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以清新的文字、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回到家乡,叙亲情故旧,谈发展变化,展多彩未来。

广西新闻网记者 廖章利

    廖明志出身于广西博白县的一个农村家庭。2001年,廖明志初中刚毕业,他和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选择到广东去打工。在广东,廖明志辗转于手袋厂、塑胶厂、五金厂等地方,还当过一年多的建筑工人。后来,廖明志在东莞市一家大型商场做推销员,月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这在当时算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了。
   
    2007年,廖明志趁着陪送老婆回家产子的机会,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家养猪!廖明志当年才23岁,风华正茂。在村民们的观念当中,养猪是跑不动的老年人才会做的事,挣不了几个钱。“他们都说我疯了”,回想起那段遭到大家集体反对的日子,廖明志哭笑不得。廖明志说,他回家养猪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一方面,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自己在养猪大县养猪,应该能得到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另一方面,家里有一片荒山,正好利用起来作为发展用地。其实,只有廖明志的老婆最清楚,他是怕孩子变成留守儿童,怕父母和奶奶变成空巢老人。

    说干就干,廖明志开始想办法建猪栏、养猪仔。伺候老婆坐月子过后,廖明志打工挣的钱只剩下了四千元,他东拼西凑借了一万多元,建起了第一座猪栏。随后,廖明志从亲戚家赊了两窝猪仔,就这么养了起来。然而,养猪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廖明志养的第一批六头母猪几乎同时产仔,母猪不仅不肯给猪仔喂奶,还想找机会把猪仔咬死,这可愁坏了廖明志。听周边的养猪大户说,对付这样的母猪要靠“绑”,把母猪绑住了再让小猪吃奶。廖明志舍不得绑母猪,他就待在产房里,对母猪实施“威逼利诱”,终于把其中两头母猪的脾气“哄”没了。另外四头母猪依然我行我素,廖明志只好把六窝猪仔分为两批,分别送到两头有母性的母猪那里喂奶,每隔两小时就要喂一次。猪仔断奶前,廖明志基本上不能合眼睡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廖明志卖出第一批肉猪,26头肥猪共挣了3万元左右。但廖明志没有满足于此,他不断把资金投入到购买种猪和扩建栏舍当中,使得养殖场的规模越来越大。2015年,廖明志卖了800多头肉猪,挣了40多万元,确实是今非昔比了。近年来,博白县大力推广高架床养殖技术,这种养猪模式既节能环保,又省工省料。廖明志的养殖场争取到了65万元的政府资金补助,自己再掏30多万元,用于建设高架床猪舍。“猪住得比我好”,廖明志笑着说。

    虽然身在农村,但廖明志也不想错过“互联网+”的浪潮。他通过网络了解养猪技术、猪市行情,还在网上发布供求信息,养殖场的4名外地技术工人也是他在网上发帖招聘来的。谈到发展前景,他想往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借互联网的东风,把自己的品牌打响。

    以前打工的时候,别人都叫他“廖仔”;现在创业小有所成了,慢慢开始有人叫他“廖总”。对此,廖明志不以为然,他说:“我要走的路还很长。”

( 6 / 11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