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区直主要新闻单位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沉下来”见真情实感

书写时代篇章,根在基层,力量在人民。区直各媒体不仅坚持“走下去”,更“沉下来”用心倾听百姓心声,用镜头捕捉生活细节,奉献了一大批接地气的鲜活报道。

美不美,家乡味。2月11日清晨,广西日报记者邓盛龙在全州县枧塘镇张家村走访,发现了这样的“奇景”:几家老牌红油米粉店生意比平日还要好!前来粉店“报到”的车辆,广西牌最多,广东牌次之,其他各地车牌夹杂其中,俨然五湖四海来相会。通过深入采访,邓盛龙发现,那一碗碗热腾扑面的红油米粉背后,是四通八达的乡村水泥路,是“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给老百姓带来的红利。“新春走基层,不光是徒步走,更多的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想,只有这样才可能将故事讲好。”邓盛龙感言。

春节期间,广西日报刊发“新春走基层”稿件60多篇,《归侨糕点出笼记》《猴年“守”猴——探访梧州黑叶猴珍稀动物繁殖中心》《西贡蕉富了库区移民》《“绿色银行”助脱贫》《彩色农业绘出美丽富裕乡村》等稿件,不仅“有声有色有故事”,而且“见人见物见思想”,以小见大,升华主题,反映广西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的喜人成就。同时,广西日报社旗下的《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南国今报》等也推出专版或专栏,刊发“新春走基层”稿件数十篇。这些报道生动讲述了充满亲情、温暖人心、喜庆祥和的广西故事,反映了各地新气象新变化,得到读者“点赞”。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开设《记者跑乡村》专栏,侧重反映“生态乡村”建设后的基层新变化。《冲敏村村屯面貌焕然一新》《养猪“土专家”陈忠洪的致富路》等一篇篇带着泥土气息的稿件,充分发挥广播新闻“短、平、快”特色,多以人物录音对话、场景描述来展现基层改善生态环境可喜变化,表达建设美丽广西的决心与行动。

聚焦基层,为民生疾呼也是“新春走基层”记者的职责使命。春节前夕,广西电视台记者马盛德和张良峰了解到天等县进结镇300多吨黑豆滞销,立即采写《天等:黑豆滞销 村民心焦》报道,为当地群众解了燃眉之急。每年春节都有大批农民工顶风冒雨从广东骑摩托车返乡,该台新闻频道派出直播团队进行十多场直播,记录返乡“骑士”感受到的一路温暖。据统计,广西电视台共采写播出50多篇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突出反映广西在深化改革中给群众带来的“获得感”。

《当代广西》则把“新春走基层”的主题与精准扶贫紧紧相扣,派出10多名编辑记者,从桂北到桂西,从山区到沿海,从边境到首府,足迹几乎遍及八桂大地,采写了10余篇高质量、有温度的新闻稿件。这些稿件既有对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的动人故事,也有脱贫后的村屯和村民美好生活的精彩记录,更有带着问题和思考的调研性文章。

“融进去”传美好声音

2016年的“新春走基层”,媒体融合报道亮点纷呈。

作为广西新闻发布第一平台,广西日报客户端每天推出“广西人猴风光新春直播”“读图广西”等专栏,《黑叶猴迎接八方来客》《龙胜:传统织布节尽展民族风》等图文并茂的报道让人耳目一新。

春节期间,广西新闻网共刊发原创稿件35篇,图片300余张,视频新闻12条,原创漫画1幅,微信19条,微博30条。其中,《乡音乡情》专栏以捕捉新春气息,畅述家乡新貌为主题,用清新的文字、生动的影像,记录下漂泊在外游子的真实故事。其中,《“小老板”阿坤:打造属于自己一片天》《柳州90后“港漂儿”的故乡情》等人物故事一经刊发便在朋友圈火爆转发。

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充分发挥广播优势,组织《春运探路者》活动,以行进式连线方式关注听众、网友驾车返乡对基层变化的所见所闻。开设《春运包打听》专栏,将听众需求与记者在基层采访春运信息汇总梳理,真实反映各条战线服务春运,满足群众信息需求。

不仅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广西电视台还派出多位主持人深入宁明县派阳山林场。“只有走下荧屏,跟老百姓接触得更加紧密,更加接地气,才能把我们的电视节目办得更好。”《广西新闻》主持人周静说。

一篇篇来自基层、带着真情的报道赢得了广泛关注和好评。有读者这样评价:“字里行间‘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散发着泥土的芬芳,闻得见汗水的味道,传递出百姓的热切期盼。这样的新闻老百姓爱看,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值得尊敬。”



上一页   下一页
第 [1] [2] [3]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