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建设调查:柳绿花明又一"村"

生产生活生态

铸造明星村寨

去年11月,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召开,国家领导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观考察了红岩村、矮寨村、黄岭村,这些村庄从此名气更大了,今年游人暴增,“绿色”水果蔬菜让来客自采自摘,省下人工不说,价钱往往比市面还高出1倍上下。

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三结合”,是“生态乡村”建设推行的好经验。各地立足资源环境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既美化乡村、改善生态,又盘活资源、促进生产、带动增收,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仅2015年,全区就新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7个,新增自治区四星、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72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全区2.92万户11.7万贫困人口脱了贫。

桂林市注重把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生态农业发展、景区景点开发相结合,不断提升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以“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努力打造“乡村农业四季游”新格局。目前,全市建成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4个。

崇左市扶绥县利用背靠首府、毗邻左江的区位优势,结合“甜蜜之光”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重点实施龙谷湾、乐养园、渠黎镇笃邦村特色村落等项目,使当地甘蔗、西瓜等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名镇名村建设相互促进,与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有机结合,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

“生态”贵在常态

成效务求长效

“清洁乡村”建设已经告一段落,“生态乡村”活动正在奋力冲刺,“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活动还将接踵而来……这是两年上一个新台阶的“升级考”,这是一场历时8年的“接力赛”。

“生态”贵在常态,成效务求长效,各地不断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使乡村建设迈向有法可依、有制可遵、有规可守、有序可循的轨道。自治区发布了《乡村清洁条例》,编制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点区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出台了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初步形成相互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

贵港市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运行机制方案,设置村庄环境卫生管理监督岗,对保洁员进行定岗定责,实行一人一档、一村一册。目前,全市1152个建制村全部建立了保洁员队伍,聘用保洁员近万名。

梧州市蒙山县实行购买社会服务、公司运作方式解决农村垃圾清运问题,由公司负责相应线路的垃圾清运和设备日常维护工作,全县农村垃圾机械化清运率达到90%,垃圾收集率也达到90%以上。

北海市建立了“生态乡村”督查指导工作微信群,通过网络手段督促整改,规定县、区乡村办对反映的问题30分钟内必须回应,3小时内必须完成整改。

 



上一页 
第 [1] [2]  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0
0
0
0
0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